`

【国盛量化&电新】电动车景气延续,新技术加速渗透——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和电池材料的持续景气,梳理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成分股布局与估值,重点评估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投资价值,认为新能源车产销稳健增长,电池材料龙头优势明显,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盈利预期高增长,具备投资吸引力 [page::0][page::1][page::5][page::12][page::14][page::15]

速读内容


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延续与全球电动化趋势 [page::1][page::2][page::3]


  • 2025上半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40.3%,实现44.3%渗透率,比亚迪市占率达29.4%。

- 2025年购置税免征额度将由3万元降至1.5万元,预计刺激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
  • 欧洲新能源车市场保持增长,2025年前5个月销量同比增25%,探讨采用最低价替代关税机制。

- 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略微下降,主要受补贴提前终止及关税影响,但长期电动化趋势保持。
  • 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1373万辆,全球2111万辆,同比增长23%,动力电池需求同比增24%。

-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增长21%,重点出口国包括哥伦比亚、土耳其和意大利等。

电池材料行业:龙头优势持续,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


  • 20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401.3 GWh,同比增长38.5%,宁德时代市占率38.1%居首,比亚迪17.4%。

- 三元正极材料中,高镍中镍系列增长迅速,2025上半年行业CR3达53.9%,产能进一步集中。
  • 磷酸铁锂装车比例突破81%,2025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66.6%,市场份额高度集中。

- 负极材料产量持续上涨,中国市场占全球份额超98%,部分关键原料价格趋于理性。
  • 电解液产能增长迅速,2025H1全球产量同比增46.7%,中国占比超93%,行业集中度提升。

- 隔膜产量同比增长53.2%,湿法隔膜占比超八成,行业集中度较高,产能利用率保持65%以上。
  • 干湿法隔膜价格走势分化,2025年上半年干法隔膜价格有小幅上涨,湿法隔膜价格大幅下降。


新技术发展:固态电池与复合集流体加速突破与产业化 [page::10][page::11]

  • 固态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优势显著,预计2025年后产业化快速推进,国家层面设定明确性能规划与发展目标。

- 复合集流体新材料推动电池性能提升,复合铝箔已批量应用于部分消费电子和动力车型,相关产能预计2025年快速增长至15-20GWh。
  • 新能源汽车行业坚持高成长趋势,智能化与新材料技术提升驱动未来市场发展。


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 指数名称 | 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 |
|-------------------------|---------------------------|
| 指数代码 | 399976.SZ |
| 成份数量 | 50 |
| 指数发布机构 | 中证指数有限公司 |
| 指数调整频率 | 每半年调整一次 |
| 主要成分股行业 |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汽车、基础化工等 |
| 前十大权重股累计权重 | 55.29% |
| 主要成份股 | 宁德时代(9.87%)、汇川技术(9.66%)、比亚迪(9.16%) |
  • 指数成分股覆盖锂电池、锂电化学品、乘用车Ⅲ、电力电子等关键细分产业,具备鲜明的新能源主题特征。

- 指数在市值分布上均衡,大、中、小市值兼顾。
  • 概念暴露度高,如民营企业综合(82.74%)、新能源汽车(77.67%)、碳中和(71.75%)、锂电池(67.47%)。

- 估值方面,指数PE/PB均处于历史低位,底部支撑明显。

盈利预期与基金投资价值 [page::14][page::15]


  • 2025-2027年指数营业收入预计复合增速在16%-24%,归母净利润预计保持超过20%以上的高增长。

- 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代码515030)紧密跟踪该指数,严格控制跟踪误差。
  • 基金经理李俊拥有丰富的被动产品管理经验,目前管理18只指数类产品。

- 华夏基金管理规模持续领先,2025年Q1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81万亿元。
  • 风险提示包括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模型测算偏差等。

深度阅读

【国盛量化&电新】电动车景气延续,新技术加速渗透——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报告详尽解析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标题:【国盛量化&电新】电动车景气延续,新技术加速渗透——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 作者:张国安、林卓欣、林志朋、刘富兵
  • 发布机构:国盛证券研究所(金工&电新团队)

-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9日
  • 报告主题:新能源汽车(电动车)行业产业链分析及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的投资价值评估


核心内容与主要结论


  • 新能源汽车行业: 国内及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2025年国内销量同比突破40%,比亚迪市占率逾29%。电池材料龙头竞争优势明显,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快速渗透。全球电动化趋势坚定,未来销量与动力电池需求继续增长。

- 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 该指数精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龙头上市公司,重仓股主要为产业核心企业,板块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未来盈利高增预期明显,投资性价比优良。
  • 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 基金紧密跟踪标的指数,运作稳健,具备较优流动性及风控体系,适合长线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长。


整体来看,报告立足于行业整体景气向好和新技术驱动,强调新能源车市场的需求持续强劲、电池及其材料板块的核心地位和技术迭代优势,以及指数及ETF基金投资的价值和潜力[page::0][page::1][page::14][page::15]。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



2.1.1 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景气延续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渗透率高达44.3%,较2024年提升3.4个百分点。比亚迪以161万辆销量和29.4%市占率继续领跑,其他增速显著的车企还有小鹏、零跑、吉利等,增速分别达到291%、132%、124%,显示产业竞争格局的强者加速成长[page::1]。

  • 购置税政策调整预计刺激需求:2025年底之前新能源车购置税免除额度为3万元,2026年起将减半为1.5万元,促使2025年市场提前释放消费需求,形成政策驱动性增长动力,体现政策对行业的显著支撑作用[page::1][page::2]。


2.1.2 国际市场动态


  • 欧洲市场保持活跃,2025年1-5月销量同比增长25%,渗透率攀升至25.9%。欧盟对华电动车实施较高反补贴税,但有望通过谈判以“最低售价”机制替代关税,实现市场稳定和产业共赢,这体现了地缘经贸摩擦与产业协同的复杂博弈[page::2]。
  • 美国市场面临补贴政策提前终止,新能源车渗透率略降至9.1%,主要受关税提升和政策调整影响。尽管短期销量受阻,长期电动化趋势不变,报告强调美新能源车市场仍具成长潜力[page::3]。


2.1.3 新能源车出口增长快速


  • 2025年1-5月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增长21%,部分国家(如哥伦比亚、土耳其、吉布提等)出口销量增速超百倍,显示出口市场多元化和新兴市场迅速崛起[page::3][page::4]。


2.1.4 未来销量与渗透率预测


  • 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1373万辆,渗透率54.8%,全球销量2111万辆,同比增长23%,展望未来几年销量与动力电池需求持续高速增长(2025年动力电池需求量预测为1106GWh,同比增长24%),体现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演进趋势[page::5]。


---

2.2 动力电池及材料板块分析



2.2.1 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迅速


  • 20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401.3GWh,同比增长38.5%。宁德时代以38.1%市场份额稳居第一,比亚迪以17.4%占第二,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头部企业规模优势明显[page::5][page::6]。
  • 动力电池主要材料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均维持较高增长率,作为新能源车核心组件,对续航、倍率、安全性能起关键作用。


2.2.2 正极材料


  • 国内磷酸铁锂电池装车占比再创新高,上半年达到81.4%,同比增长73%。相较之下三元电池装车量占18.5%,同比下降10.8%,反映正极材料市场结构性转变。中镍高压三元逐渐渗透,2025H1中镍高压渗透率达到35%,高镍占比47%,体现技术演进和材料升级趋势[page::6]。
  • 行业集中度提升,2025H1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前三大企业市场份额达到53.9%,比去年提升6个百分点,国内企业占全球份额首超70%[page::6][page::7]。
  • 磷酸铁锂材料TOP企业湖南裕能占30%市场份额,2025H1产量163.2万吨,同比增长66.6%,结构清晰,产能与产量平稳增长[page::7]。


2.2.3 负极材料


  • 中国占据全球石墨负极产量98%以上,2025H1产量110.7万吨,同比增长36%。人造石墨产量同比增37%,杉杉科技市场占比21%,体现中国企业在负极领域的领先优势[page::7][page::8]。
  • 近期关键原材料价格逐步回归理性,有助于降低负极材料生产成本,缓解企业盈利压力[page::8]。


2.2.4 电解液


  • 2025H1全球电解液产量同比增长47%,中国主导全球93.6%的产量。头部企业天赐材料、市占率超30%,比亚迪也位列前茅,行业竞争显著集中,六氟磷酸锂市占集中度(CR5)达78%[page::8][page::9]。


2.2.5 隔膜


  • 中国市场2025H1隔膜产量同比增长53%,湿法隔膜占比81.9%,干法隔膜占18.1%。行业集中度高,CR4为72.6%,产能利用率65%。目前湿法隔膜价格下降显著,结构分化明显,干法隔膜价格小幅上涨[page::9][page::10]。


---

2.3 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2.3.1 固态电池


  • 固态电池相较液态电池优势显著,核心在于更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技术路线包含半固态(保留隔膜)和全固态(可能取消隔膜)。政策层面,中美日欧均发布相关能量密度目标,中国2025年目标为400Wh/kg,2030年500Wh/kg[page::10]。
  • 固态电池未来应用场景广泛,包括航空、新能源车、消费电子及储能,符合行业对安全和续航的双重要求[page::11]。


2.3.2 复合集流体


  • 复合集流体替代传统金属箔,提升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寿命,2025年产能预计达15-20GWh,批量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page::11]。


---

2.4 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深度分析



2.4.1 指数编制规则与样本筛选


  • 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于2014年11月28日发布,挑选涵盖新能源乘用车、锂电池、充电桩等产业链的优质上市公司,样本数量50只,半年调整一次,样本覆盖A股及红筹市场[page::11][page::12]。


2.4.2 指数成分股行业与市值分布


  • 指数重仓的是新能源核心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成分股中Top10权重达55.29%。前三大为宁德时代(9.87%)、汇川技术(9.66%)、比亚迪(9.16%)。行业分布主要为电力设备及新能源(36.68%)、汽车(18.22%)、基础化工(17.65%)等,中信三级行业集中在锂电池、锂电化学品、乘用车III、电力电子及自动化、锂等[page::12][page::13]。
  • 市值分布均匀,大市值(>1000亿)股票权重约38.4%,中小市值股票占比较大,体现指数的多元配置和风险分散[page::13]。


2.4.3 指数主题特征及流动性


  • 指数在民营企业综合、新能源汽车、碳中和、锂电池概念的暴露度均高,分别达到82.7%、77.7%、71.8%、67.5%,且具备较好的流动性与机构认可度。综上可见,该指数主题明确且受机构投资者青睐[page::13]。


2.4.4 指数估值分析与盈利预期


  • 估值方面,指数PE和PB均处于历史低位,意味着目前市场对该板块定价较低,存在向上修复空间[page::14]。

- 盈利预测表现亮眼,2025-2027年营收年均增长超16%,归母净利润年均增长超33%,显著反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增速强劲,未来成长性突出[page::14]。

---

2.5 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2.5.1 基金基本信息与管理


  • 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代码515030,2020年3月4日上市,紧密跟踪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注重最小化跟踪误差和跟踪偏离,表现稳健[page::1][page::14][page::15]。
  • 基金经理李俊具备丰富被动产品管理经验,管理产品多为指数型,擅长控制跟踪误差和风险[page::15]。
  • 华夏基金整体资产管理规模领先,超过2.81万亿,产品线齐全,覆盖主动权益、量化、固定收益、混合资等,具备强大的资源和投研支持[page::15]。


2.5.2 风险提示及结语


  • 风险方面,报告提示下游需求可能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将影响盈利,测算模型存在不确定性,外部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对基金表现有潜在影响[page::15]。
  • 明确表明报告非具体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谨慎对待,独立判断。


---

3. 关键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及渗透率(page=1)


  • 该图展示2011年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及整体汽车市场渗透率,销量自2018年起快速上升,2024年峰值约1300万辆,2025H1保持强势增长,渗透率跃升至44.3%。

- 此图形象反映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高速成长的趋势,以及政策驱动与企业竞争合力带来的需求释放[page::1]。



图表2:2025年1-6月国内新能源车厂商零售销量排行(page=1)


  • 表格列出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主要车企销量。比亚迪居首,161万辆,份额29.4%;吉利以68.6万辆和12.5%居次;零跑汽车同比增长132%,显示新势力成长迅速。

- 销量与增速差异体现头部企业稳健,新兴品牌快速扩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page::1]。

图表5:美国新能源车销量及渗透率(page=3)


  • 图显示2015-2025年上半年美国新能源车销量与渗透率走势。销量从2021年起快速增长,但2025年H1销量74万辆较2024年有所下降,渗透率降至9.1%。

- 反映政策变化和关税调整对美国市场短期影响,长期依然增长趋势明确[page::3]。



图表7: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动力电池装机量预测(page=5)


  • 表格预示2025-2027年中国、欧洲、美国及其它地区销量及电动化率,整体增长态势明显。中国销量2025预计达1373万辆,电动化率54.8%;全球销量2111万辆,动力电池需求1106GWh。

- 驱动因素主要是全球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需求增长,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也体现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page::5]。

图表8: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page=5)


  • 2017年以来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攀升,2025H1达401.3GWh,同比增长38.5%。增长趋势明显,反映电池行业的供需扩张和产业升级[page::5]。




图表9、10: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格局(page=6)


  • 行业格局稳定,宁德时代占比约38.1%,比亚迪约17.4%,展示头部企业的主导地位,行业集中度较高,显示龙头优势巩固[page::6]。





图表11、12:国内三元正极材料产量及占比趋势(page=6)


  • 2021至2025H1三元正极产量波动,2025H1产量32.1万吨,同比增长7.3%。中镍高镍占比持续攀升,占比达47%,显示材料升级趋势明显,三元正极高端化持续发展[page::6]。





图表15、16:磷酸铁锂正极产量及市场格局(page=7)


  • 磷酸铁锂产量快速增长,2025H1达163.2万吨,同比增长66.6%。企业格局较分散,湖南裕能产量占约30%市场份额,反映出头部企业优势与梯队分明的市场结构[page::7]。





图表17、18:负极材料产量及出货结构(page=8)


  • 负极材料产量稳健增长,2025H1产量110.7万吨,同比增长36%。人造石墨主导市场,杉杉科技为最大供应商,发货份额21%[page::8]。





图表19、20、21、22:电解液产量及市场状况(page=8、9)


  • 电解液全球产量快速扩大,中国占比持续提升到93.6%。头部企业天赐材料、市占率30%以上居首,多氟多、新宙邦等紧随其后。六氟磷酸锂生产集中度高,CR5达到78%,进入产业资源向头部聚拢阶段[page::8][page::9]。







图表23、24、25:隔膜产量市场布局及价格走势(page=9、10)


  • 产量和增长显著,湿法占比81.9%,干法18.1%,行业集中度高。价格出现干湿法分化,湿法价格大幅下跌约15-19%,而干法价格逆势上扬6%,反映市场结构及技术壁垒不同[page::9][page::10]。






图表34、35:指数PE和PB估值历史位置(page=14)


  • 当前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PE和PB均处于历史均值以下的低位区间,表明市场对于该行业的估值较为审慎,存在潜在的估值修复空间。





图表36、37:指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预测(page=14)


  • 盈利预测显示2025-2027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将高速增长,净利润预计从2025年的1839亿元增至2027年的2812亿元,反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成长性和盈利改善空间。





---

4. 估值分析



报告主要从PE、PB、市盈率等角度分析了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估值,结论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市场对该行业目前持谨慎态度,但盈利预期高增长为估值修复提供强支撑。具体:
  • 估值方法:使用历史市盈率(PE)、市净率(PB)比较分析,结合一致预期盈利数据对未来估值空间判断。

- 关键假设:基于行业高成长性和政策推动,盈利预期未来3年至少保持20%以上年增长。
  • 估值结果:PE和PB均比历史均值低,短期下行空间有限,有较高的向上修复潜力。

- 盈利驱动: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动力电池装机量增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升级及规模效应将带动盈利持续增长[page::14]。

报告未详细披露DCF或多角度估值敏感性分析,直接以历史估值对比及一致预期盈利支撑估值判断,属于简要稳健估值方式。

---

5. 风险因素评估


  • 下游需求风险:新能源车销量受宏观经济变化影响显著,若宏观经济疲软或政策支持减弱,需求增长不及预期。

- 原材料价格风险:锂、钴、镍、石墨、六氟磷酸锂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影响成本和盈利。当前价格已有回落迹象,但依旧存在不确定性。
  • 测算模型风险:报告基于统计和预测模型,存在偏差风险,尤其对未来供需和同比增长预测存在不确定。

- 政策及环境变化风险:国内外新能源车政策、关税、补贴等条件变化可能影响产业链利润和订单。
  • 基金运作风险:ETF跟踪误差、市场流动性波动、突发事件均可能冲击基金表现。


报告未详细提供各风险概率及缓解机制,提示投资者需审慎评估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的潜在冲击[page::15]。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主要基于权威机构统计数据、行业研究和市场预测,整体数据充分且详实。

- 估值侧重历史对比与一致预期,缺少多元估值模型(如现金流贴现DCF)等量化深度辅证,略显单一。
  • 对政策影响描述较为乐观,尤其对欧美贸易壁垒风险和关税政策变动的潜在不确定性分析较少。

- 新技术如固态电池、复合集流体等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展望篇幅较多但缺数据验证,未来技术落地风险未充分量化。
  • 指数成分股集中度较高,市值结构均衡,说明指数设计兼顾分散风险,但潜在个股权重波动风险需关注。


整体报告专业严谨,数据来源透明,论点逻辑清晰,符合机构研报标准[page::1][page::6][page::14][page::15]。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详尽的行业数据透析,展现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全球及中国市场的高速增长态势,尤其在国内市场渗透率突破50%,彰显新能源车已进入规模化爆发阶段。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稳固市场地位,而新技术如固态电池加速产业升级,推动续航、安全技术革命。材料细分市场龙头优势明显,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壁垒逐渐形成。

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聚焦产业链核心公司,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区间,盈利前景高速增长,具备较高投资价值。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紧密跟踪该指数,具有良好的指数代表性和跟踪效率,管理团队经验丰富,适合具备中长期投资视角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参与。

报告提供了翔实数据支持和精准趋势判断,风险提示全面。总体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处于转型升级、快速增长关键窗口期,相关指数和基金投资性价比突出,适宜关注与介入。

---

(全文引用页码涵盖:0-15页,详见各章节溯源标注)

---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