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化工“减油增化”下的反内卷路径思考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围绕大化工行业“减油增化”转型背景,分析炼厂淘汰整合、年限装置使用情况及新型炼厂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乙烯装置投产进度及装置规模效应,评估能耗标准和行业末位淘汰进展,结合化工开工率与利润数据,剖析行业内卷问题的应对路径,提出边修边改成为未来常态的可能趋势,为行业投资提供重要参考。[page::1][page::2][page::3][page::4]

速读内容


炼厂淘汰与整合现状分析 [page::1]

  • 500万吨规模以下炼厂正逐步整合,部分装置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被判定为淘汰类。

- 主要淘汰装置包括200万吨/年以下炼化、焦油间歇法产沥青等,强调改造优先于淘汰的方案实施。
  • 相关炼厂改造计划及淘汰时间节点已陆续明确,行业结构调整进入加速期。

-

新型炼厂发展与乙烯装置投产情况 [page::1][page::2]

  • 新型炼厂减少一次直馏产品、增加二次精馏产品,提高芳烃和烯烃产出比。

- 全国30万吨以下乙烯装置多数超过20年,亟需更新升级。
  • 乙烯新建产能将集中在100~120万吨规模,规模效应显著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 重点投产项目进度分别安排在2025年至2028年,支撑“大化工”转型升级。

-

化工装置年限与能效标准动态 [page::2][page::3]

  • 装置使用年限分布显示超30年老旧装置逐步进入退役期,20年内装置以公用工程改造为主。

- 2023版能耗强度标准明确化工装置改造边界,预计2026年可能有新指标出台,影响存量装置。
  • 行业内以规模效应取代年限成为淘汰和更新的经济判定核心。

-

化工行业季节性检修及技术改造趋势 [page::3]

  • 季节性检修频次与检修量明显增加,边修边改成为行业常态,从而带动季节性正套策略流行。

- 复杂的技改成本由企业自负,政策支持有限,改造周期通常较季检延长1-2个月。


化工开工率与利润表现分析 [page::4]

  • 2022-2025年间整体开工率稳中有变,塑料及橡胶开工率相对较高。

- 利润端表现分化,传统聚烯烃和尿素行业利润持续下降,而乙二醇及部分纤维品种利润出现改善态势。
  • 报告附带详尽利润分类数据表,反映不同细分品种盈利能力差异,助力投资决策。

-

结论:大化工行业“反内卷”路径建议 [page::4]

  • 产业淘汰和升级结合规模效应导向,推动老旧产能退出和新型产能投产。

- 能源消费和环保标准趋严,推高改造成本,边修边改或成常态降低整体冲击。
  • 化工产业盈利结构分化,需重点关注技术创新与规模经济优势。

- 行业政策和标准动态将持续影响产能结构变迁及投资机会。[page::1][page::2][page::3][page::4]

深度阅读

国泰君安期货《大化工“减油增化”下的反内卷路径思考》报告深度分析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大化工“减油增化”下的反内卷路径思考
作者:陈鑫超
发布机构:国泰君安期货投研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9日
研究领域:化工行业,聚焦炼厂设备升级、能效标准及行业反内卷策略
核心主题:基于国家产业政策及市场环境,在大化工领域“减油增化”的背景下,探索化工行业尤其炼厂设备在淘汰、改造、升级中的路径选择,提出如何从内耗激烈的竞争中跳脱,找到反内卷的可行策略。

该报告系统分析了炼厂和化工装置的年限淘汰标准、改造趋势以及新型炼厂和乙烯产能的建设情况,佐证能源化工行业长期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行业的规模效应、技术更新压力和盈利能力波动,强调了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并指出边修边改的季节性检修将成为新常态。

---

2. 逐章节深度解读



2.1 装置淘汰标准与改造路径


  • 关键论点

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炼化、氯碱等小规模低效装置(如炼化200万吨/年以下装置)被划为淘汰类。非淘汰的装置则根据能耗强度和污染排放标准评估是否需要改造。改造强调“不是淘汰,而是改良更新”,计划和进度为关键。
  • 支撑逻辑与数据点

报告列出详细淘汰标准,如焦油间歇法产沥青,小规模粗苯装置,以及高污染电石炉类型等。并指出不同装置的淘汰时间节点,如2015年、2024年计划淘汰的不同炼厂装置。强调500万吨以下炼厂整合为主,如山东裕龙石化(2000万吨)、北方华锦阿美(1500万吨)等。
  • 结论

“减油增化”实质是少量高效炼厂替代小规模低效炼厂,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是大多数非淘汰类装置的主要手段。淘汰之后,企业更关注能耗和污染水平达标,由此驱动企业主动改造。

---

2.2 新型炼厂与乙烯产能建设分析


  • 论点

新型炼厂减少一次直馏产品(如燃料油)产量,增加二次精炼产品(芳烃、烯烃)布局,体现“减油增化”战略方向。
  • 数据及趋势

报告详细罗列了全国各地新建的乙烯装置及改扩建项目,产能从15万吨到693万吨不等,最新大型产能多采用一体化裂解技术,预计2025年至2028年陆续投产,体现产业向大规模、高效益方向发展。
  • 逻辑

乙烯作为重要化工中间体,产能侧重规模化经济(如100~120万吨乙烯装置)。煤制乙二醇等非传统路径也被政策鼓励,尤其在煤炭富集区的示范基地建设中。

---

2.3 能耗与装置使用年限分析


  • 主要观点

装置使用年限成为淘汰和改造的重要标准。30年以上装置视为老旧装置且需重点淘汰或改造,20年内设备多为公用工程改造;技术成熟的化工装置难以完全替换,改造重点在热集成系统。
  • 数据说明

图表显示2005年是设备投放高峰,存在较大产能模糊空间。年限分布见于图表,老旧装置占比不低,强调标准和政策的关键影响。
  • 推断

未来政策端是否调整能耗指标将直接影响淘汰和改造节奏。扩大全年限标准包含更多装置,推高产业升级压力。

---

2.4 规模效应与改造成本


  • 核心观点

产能规模(而非使用年限)是经济效率的决定因素,乙烯裂解应达到80~120万吨规模,煤制乙二醇、对二甲苯等有对应的最佳经济规模。落后产能定义面临边际成本和供需平衡的权衡。
  • 工艺改造节奏

企业多选择在季节性检修期间进行1~2个月技术改造,逐渐形成边修边改的常态,减轻对生产的冲击。
  • 资金与监管压力

改造成本大部分由企业承担,少部分通过超长期国债缓解。监管力度加大推动企业主动升级。

---

2.5 季节性检修与开工率趋势


  • 数据解读

多种聚烯烃、环氧乙烷、乙二醇等品种检修量走势显示2023-2025年检修明显增长,季节性检修加强趋势鲜明。多图表展示各主要化工品2021-2025年的开工率变化,折线图和表格统计平均开工率,发现部分品种如塑料、PVC 2025年开工率较2023年有所回升。
  • 利润状况

2019年来部分下游产品(如聚烯烃、尿素)利润持续下滑,纯苯、PVC电石法利润严重亏损;另一方面乙二醇、长丝、甲醇等利润有所好转。说明行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期,盈利能力呈现分化格局。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装置年限占比图(第2页)


  • 图表内容:显示不同化工产品截止2004年和2005年的产能占比,重点揭示2005年有较大装置产能投放,占比大幅增加,如烯烃由8%升至43%。
  • 解读:2005年为产能集中的年份,设备寿命与淘汰政策存在交叉期,部分产能存在政策模糊区间。
  • 联系文本:进一步强化政策制定的时间节点重要性以及未来淘汰节奏的不确定性。


3.2 季节性检修量趋势(第3页)


  • 图表说明:PVC、PP、PE及PTA、乙二醇等化工品月度检修量趋势,展示2021-2025年逐年加强的检修力度。
  • 趋势分析:检修高峰逐渐集中和扩展,未来边修边改将成为标配,提升企业维护和升级能力。
  • 联系文本:支持报告提出的未来季节性检修超量和正套交易策略论点。


3.3 化工开工率曲线与相关利润(第4页)


  • 图表说明:以折线图和表格形式展现2022-2025年化工多品种开工率走势及各品类利润数据变化。
  • 趋势与分析

- 开工率整体维持75%-85%区间,但不同品类波动明显。
- 利润数据展现行业压力,部分中间体和下游产品亏损严重,反映竞争激烈和行业周期特征。
  • 联系文本:补充说明行业盈利能力降低,行业升级和装置改造迫切。


---

4. 估值分析



报告整体偏重产业政策和操作层面的分析,注明通过装置淘汰和改造推进行业升级及反内卷路径,未直接涉及具体公司估值模型、现金流折现或市盈率分析。

但涉及的规模经济、成本控制和开工率变化隐含对行业资产价值影响,提示未来投资决策应考虑装置技术迭代和政策导向。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政策风险: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能耗强度标准可能调整(如2026年可能实施新的指标),影响装置淘汰和改造节奏。

- 技术风险:化工装置技术成熟但升级存在难度,公用工程和热集成系统改造重点,一旦技术改造不到位影响设备效益。
  • 资金压力:改造资金主要企业自担,配套政策支持有限,如国债支持难度大,可能导致部分企业改造意愿不足。

- 市场供需波动:行业盈利波动剧烈,下游产品利润分化明显,市场需求不稳定对投资回报带来不确定性。
  • 执行风险:检修季节性超负荷可能影响短期产能供应稳定,监管和企业执行力不一带来落实难题。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风险缓解方案,但强调企业盈利水平和监管力度是驱动行业升级的关键,引导行业主动改革。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强调政策和技术改造的主要驱动力,但对中小炼厂的生存空间和改造资金来源未给予充分探讨,可能低估小型地炼淘汰和改造中的复杂性。

- 利润表尽管丰富,但未关联具体企业,难判断行业集中度提升对企业盈利改善是否充分。
  • 对于“减油增化”路径的环境政策支持、碳排放影响等方面未深入展开,环境压力作为未来变数需关注。

- 报告多次提及“边修边改”可能成为常态,潜在工艺风险、改造质量和生产安全需进一步评估。
  • 部分表格信息排版凌乱,可能影响解读准确度,需结合报告文字细读。


---

7. 结论性综合



《大化工“减油增化”下的反内卷路径思考》报告系统剖析了当前中国化工行业在产业升级背景下,装置淘汰、新建和改造的具体路径。主要观点如下:
  • 政策导向清晰,小规模老旧装置淘汰严峻,500万吨以下炼厂加速整合,提升行业整体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 “减油增化”导致炼厂产品结构升级,从传统一次直馏转向二次深加工,乙烯装置建设持续发力,提升乙烯及芳烃产能。
  • 装置使用年限和能耗指标是淘汰和改造的核心标准,30年以上老旧装置淘汰压力最大,20年内装置以公用设施改造为主。

- 改造节奏多依托于季节检修,边修边改技术创新成为新常态,降低改造对生产线的影响,企业承担主体责任。
  • 行业开工率虽总体稳定,但利润结构不均,部分产品持续亏损,反映竞争激烈和行业周期性波动。

- 政策调整、技术难度、资金压力和市场波动构成行业升级的主要风险因素。
  • 规模效应显著,100万吨左右乙烯装置为主流,进一步边缘化小规模低效早期装置。


最终,报告作者呈现的是一个由政策驱动、技术和资本相结合的转型升级路径,行业内卷现象通过淘汰低效产能和技术更新得以缓解,迈向高效、绿色和集约化发展模式。

---

重要图表说明与溯源示例


  • 装置淘汰标准与整合数据表:详细列举炼厂具体淘汰装置和规划,有助于理解产业政策执行落地状态[page::1]

- 装置使用年限占比图:展现产能投放年份的分布趋势,提示政策调整后的反应区间[page::2]
  • 季节性检修量走势图:多品类化工产品逐年加大检修力度,反映边修边改成为趋势[page::3]

- 开工率与利润表:详细展示近年行业开工率波动和利润分化,说明行业运行情况及盈利压力[page::4]

---

总结



该报告通过丰富数据和深度分析,清晰勾勒出中国化工行业“减油增化”转型过程中的痛点、推动力和路径选择,为投资者和行业参与者提供了充实、权威的视角,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page::0,1,2,3,4,5]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