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智算加速布局,国产算力需求高企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工信部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和中国算力平台贯通,论述智算中心加速建设带动国产算力芯片需求旺盛的趋势,指出地方智算中心投入增长为主要催化剂,同时提醒国产芯片供给及AI大模型进展存在风险 [page::0].

速读内容


工信部政策推动算力基础设施优化和布局完善 [page::0]

  •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88 EFLOPS。

- 工信部将完善算力布局政策体系,引导合理布局智能算力设施,促进地方智算中心建设加速。
  • 新政策解决了地方智算中心建设中的核心疑问,“能不能建”、“怎么建”等 [page::0].


中国算力平台贯通与一体化算网建设进展显著 [page::0]

  • 国家超算互联网连接骨干算力中心突破30家,七城算力中心成功接入,标志着算力互联互通。

- 中国算力平台首批10省市正式贯通,提升了全国算力中心的统筹规划能力。
  • 预计推动国内AI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国产算力芯片需求持续攀升 [page::0].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page::0]

  • 投资建议侧重关注地方智算中心的快速建设及由此带动的国产算力芯片需求增长。

- 风险提示包括国产算力芯片供给能力不足及国产AI大模型推进不及预期的可能性。 [page::0]

深度阅读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报告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名称:国内智算加速布局,国产算力需求高企
作者及机构:舒迪(分析师,登记编号S0880521070002)与段笑南(研究助理,登记编号S0880124070028);发布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
发布日期:2025年8月25日
主题:报告聚焦中国智能算力(智算)基础设施的布局优化、产业加速发展及其对国产算力芯片需求的影响。
  • 核心论点:工信部通过完善政策及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加速地方智算中心建设,一体化算网和中国算力平台的推进将带动国产算力芯片需求快速增长。报告表达了对国产算力产业未来发展的乐观看法,同时提示相关风险因素。


整体来看,报告呈现了关于中国智算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背景、产业态势及未来增长动力的清晰脉络,指向国产算力芯片需求的上升趋势,没有明示具体投资评级与目标价,但明确表达产业发展的积极催化作用及潜在风险提醒。[page::0]

---

逐节深度解读



1. 导言与投资建议


报告开篇就聚焦于2025年8月23日工信部副部长熊继军在中国算力大会的政策宣讲,包括:
  • 完善算力布局政策体系

- 优化算力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指导地方设立智能算力设施

此外,中国算力平台正式贯通,首批包含10个省市。报告强调,这些举措预计将整体规划全国智算中心布局,解决地方智算中心的建设难题,推动智算中心加快建设及国产算力芯片需求增长。
关键推理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及平台一体化互联的进展将提高算力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从而驱动相关芯片的需求。

据报道,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已部署算力中心标准机架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 EFLOPS(Exa FLOPS,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显示算力基建已达到较大规模,为智算中心发展构建了坚实硬件基础。

政策与基建两手齐发的情形,从根本上利好国产算力产业链。报告对因“能否建”和“怎么建”的问题存在的疑虑给出积极回应,预计政策体系将有效解决这些痛点。

总结该节,报告认为诸多利好催化因素将加速产业发展,进一步激活国产算力芯片需求市场。[page::0]

---

2. 中国算力平台和一体化算网建设


该节重点介绍了国家层面对算力网络架构的布局:
  • 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青岛“海之心”AI计算中心等7家重点算力中心接入国家超算互联网

- 骨干节点型算力中心已突破30家
  • 中国算力平台贯通,实现首批10省市入网


这种算力中心的高效连接,意味着计算资源可以跨区域统筹配置,降低重复投资和资源闲置风险,提升智能算力的利用效率。

报告指出,这将进一步促进国内AI产业布局均衡发展,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形成良性增长闭环。
作者预计中国算力平台与一体化网络将是国产算力需求提升的核心动力,推动芯片及相关设备市场扩容。

这种“一体化”布局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提升算力使用效率,还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并降低行业进入壁垒。
因此,智算中心的建设与算力平台的发展紧密相连,是未来国产芯片需求增长的重要基础。

这部分细节佐证了导言中政策推动的重要作用,描述了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和阶段性里程碑,呼应国产算力需求的增长预期。[page::0]

---

3. 催化剂与风险提示


催化剂:报告专门指出,地方智算中心的投资和建设正在加速增长。意味着不仅中央层面规划,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智算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在持续提升,形成资本及资源的双重驱动力。

风险提示:报告客观指出两大主要风险:
  • 国产算力芯片供给能力不及预期:如产能、技术突破或供应链问题,可能影响快速需求响应。

- 国产AI大模型进展不及预期:AI大模型是智算需求的重要载体,若技术或应用发展缓慢,则算力需求相应受限。

报告未给出具体缓解方案,但此风险揭示出产业链仍有潜在瓶颈,提示投资者关注执行风险与技术风险。

这反映了作者对产业的冷静审视,既认可政策与市场利好,也不忽视现实挑战。[page::0]

---

图表深度解读



报告正文不含复杂图表,但文本中引入了重要量化数据和关键信息点:

| 指标 | 数据 | 时间点 | 解析意义 |
|-------|-------|---------|---------|
| 算力中心标准机架 | 1085万架 | 2025年6月底 | 显示巨量硬件基础设施规模,算力资源庞大,算力中心并非纸上谈兵。 |
| 智能算力规模 | 788 EFLOPS | 2025年6月底 | 代表高性能算力总和,支撑AI、大数据等复杂计算需求。|
| 骨干节点型算力中心 | 超过30家 | 2025年8月 | 物理基础设施联通程度高,提升数据与计算转移效率。|

这些数字展现了行业规模、硬实力及发展阶段,对智算基础设施现状有直接量化反映。数据暗示国内智算产业已经具备大规模展开的能力,具备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此外,提及10省市构成首批中国算力平台贯通节点,表明数字基础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提升了全国算力网络一体化布局的均衡性与广度。

报告插图二维码(第1页)只是二维码扫码关注内容,与业务逻辑无直接关联,属于附加服务信息,不影响财务或产业逻辑解读。[page::0][page::1]

---

估值分析



该报告片段未展开具体估值分析、目标价或财务预测。报告的侧重点在于产业政策推动和供需关系的宏观前景解读,而非公司个股的详细估值模型。

不过,从产业链视角推断,国产算力芯片需求的增长将是相关芯片厂商盈利能力提升的驱动力,但具体估值将依赖芯片企业自身技术突破、产能扩张及市场占有率等因素,报告中未明确覆盖。

---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列明的两大风险,结合报告的宏观趋势分析,总结如下:
  • 供给风险:可能源于技术难关、产能瓶颈、供应链不稳定等,若芯片国产化进程缓慢,市场需求增长难以转化为芯片出货和营收增量。

- 需求风险:AI大模型是算力需求最主要驱动力,若AI大模型数量增长受限或性能进展不及预期,整体算力需求增速将减弱。

这两个风险都对报告乐观预判形成主要制约因素,提示投资者需关注实际执行中的技术及市场进展。报告未具体提及风险缓解策略,但结合国家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可视为间接缓释。

---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基调积极,强烈依赖政府政策引导和平台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存在一定政策依赖风险。

- “算力中心标准机架”和“智能算力规模”的数据显著,但报告未对其增长速度、去年同期对比或未来弹性进行量化论证,缺少增长节奏的详细论述。
  • 对风险两条描述较简略,缺乏具体定量影响分析和风险缓解措施,存在一定信息不足之处。

- 报告重视中国算力平台贯通,但实际地区间资源协调效率、跨区域算力调度的复杂度及成本等未有系统阐述,相关挑战值得关注。

总体而言,报告展现了良好的政策背景与产业逻辑,但仍需警惕现实执行层面的不确定性,避免单一依赖政策预期的偏颇判断。

---

结论性综合



国泰海通证券的本报告通过对中国工信部政策推动、智算基础设施建设及中国算力平台贯通进展的说明,展现了国内智算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宏观画面。算力中心规模庞大,标准机架数量超千万,智能算力已达788 EFLOPS,骨干算力中心网络超过30家,体现了智算体系硬件基础雄厚。

工信部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布局优化,尤其是地方智算中心投资的加速,将是国产算力芯片需求高企的关键催化剂。中国算力平台的一体化贯通,增强了算力资源区域整合能力,助推AI产业的均衡发展。

报告同时合理地提示了国产算力芯片供给能力及AI大模型进展带来的风险,强调对产能及技术推进进程的关注。尽管缺乏具体估值模型,但报告为投资者理解国产算力产业链的宏观需求提供了扎实的信息基础。

总体分析显示,该报告以政策推动与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为核心论据,客观反映了国产算力芯片产业的巨大成长空间及潜在风险,是对相关投资者理解智能算力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文献。

---

引用依据
  • 政策背景、产业规模及算力平台贯通数据详见[page::0]

- 报告二维码及版权免责声明见[page::1]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