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鑫固定收益|深度报告】如何用转债非对称性复制哑铃行情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入剖析转债市场中通过股性转债与价值风格双低转债组合复制哑铃型行情的策略优势,展现其收益与回撤的非对称性特征及资产配置价值。结合自上而下择时模型,2024年以来策略表现优于中证转债指数,同时推荐关注高评级银行及有色等价值转债标的,强调当前流动性边际收敛下主推低风险类债资产配置。报告含详细业绩趋势、仓位调整及个券分析,为机构投资者提供风险对冲与收益增厚路径参考。[page::0][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

速读内容


转债哑铃策略成为市场主流配置逻辑 [page::0][page::3]


  • 利率下行背景下,哑铃策略左端为类债资产及国债,右端为小盘成长股,两端表现优异,2025年策略成为主流。

- 微盘股及中证2000指数表现领先大盘,商业银行股亦表现出色,上半年涨幅12%。

转债估值与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page::1]

  • 转债估值维持在偏高位置,转换价值分位提升至59%,转股溢价率依然高位。

- 供需紧张,转债数量减少,整体结构呈现固收资金刚性收益需求和游资结构行情双驱动。

转债分组与资产相关性分析 [page::4]


  • 中证转债与中证2000指数相关系数达到0.76,股性转债与微盘股相关度高达0.96。

- 哑铃另一端价值风格双低转债低波动、偏债属性强,可替代类债资产配置。

策略回撤与风险收益优势体现 [page::4]



  • 股性转债相比微盘股最大回撤更小,业绩较稳定且适合机构配置。

- 价值双低转债最大回撤接近十年国债ETF,满足低风险资金避险需求。

转债哑铃策略组合回测表现 [page::5]


  • 2024年策略组合跑赢中证转债指数12个百分点,最大回撤9.4%,明显优于指数。

- 2025年初以来继续跑赢中证转债指数9个百分点,仓位动态调整依据盈利债务周期模型。

价值风格双低转债行业与个券推荐 [page::6][page::7][page::8]

  • 主要集中于银行、有色、化工、农业、采掘等低估值且高评级行业。

- 推荐齐鲁转债、常银转债、重银转债、北港转债等优质品种,具备规模、流动性及评级优势。
  • 银行转债因扩表及负债成本下降有支撑,行业盈利和估值具备修复潜力,转股及强赎机制积极推进。


风险提示 [page::9]

  • 宏观及政策超预期变化风险。

- 转债市场情绪剧烈波动及基本面不及预期风险。
  • 策略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收益。

深度阅读

【华鑫固定收益|深度报告】如何用转债非对称性复制哑铃行情——详尽解读与分析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如何用转债非对称性复制哑铃行情》

- 作者:罗云峰、杨斐然
  • 发布机构:华鑫证券研究所 固定收益组

- 报告日期:2025年6月19日公布,2025年6月23日发布
  • 研究主题:以可转债市场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利用转债不同风格的非对称性特征模拟资产配置中的“哑铃策略”以获取优越风险收益表现


核心观点

本报告提出转债市场内部由于发行和资产特性差异,衍生出两种具有本质差异的转债风格——股性转债(更代表成长型小盘股特征)与价值风格双低转债(具备类债性且稳健),两者组成的“转债哑铃策略”已成为2024年以来优胜的配置策略,并在2025年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作者强调哑铃策略的非对称性带来更好的收益对回撤比表现,并通过自上而下择时动态调整两类转债仓位,成功实现持续跑赢宽基指数和中证转债指数的表现。报告并围绕流动性收敛趋势与大类资产风险偏好升级,建议最新配置聚焦于价值风格双低转债,仓位70%。同时,报告推荐了若干转债标的并指出潜在风险。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核心观点与策略逻辑(报告首段)


  • 利率处于下行通道,传统资产配置捕捉“哑铃”行情——市场表现一端为红利类债资产、国债ETF,另一端为小盘成长股,两端表现优于大盘。

- 2025年,银行股取代2024年红利指数成为价值端主力,体现资金层面风格切换。
  • 转债市场内部分化显著,股性转债与微盘股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96),但股性转债更适合机构,回撤风险较小,不具备炒小炒烂的低质股风险。

- 价值风格双低转债更接近类债资产,稳健性更强,最大回撤仅大于十年国债ETF。
  • 通过动态仓位管理,哑铃组合2024年跑赢中证转债指数12个百分点,最大回撤低于中证转债指数,2025年延续9个百分点超额收益,显示稳健的风险收益优势。

- 当前流动性收敛加速,交易性多头风险增大,建议加大货币和短久期债配置,哑铃策略最新推荐以70%仓位全配价值风格双低转债。

2.2 转债市场估值分析(第1页)


  • 2025年上半年转债估值维持历史偏高水平:

- 转股溢价率约65%(历史高位59%转股价值分位),显示市场对转债期权部分估值较高。
  • 估值高企原因:

1. 供需面紧缩,转债发行减少且未转股余额下降。
2. “固收+”策略资金和游资货币向弹性高的科技转债集中,推动部分板块转债估值拔高。
3. 经济复苏温和,缺乏趋势性行情,股市以结构性轮动为主,难以压低转股溢价率。
4. 机构投资者比重提升,更容忍高溢价率。
5. 小票转债波动大,因其弹性和估值期权部分,转股溢价率难以下降。
  • 结论:在低利率环境下,高估值是资金刚性需求的“必要代价”,主动杀估值的概率低,转债投资重心回归正股基本面,择券仍以正股驱动为核心。


2.3 转债哑铃策略与市场表现(第3、4页)


  • 哑铃策略本质是权重配置两端相异资产:

- 端点A:代表小盘成长股的“股性转债”,呈现较高的弹性和风险收益特征;
- 端点B:代表低波动、低估值、高评级的“价值风格双低转债”,具备较强的类债属性。
  • 绩效表现:

- 2024年全年,该策略超中证转债指数12%,最大回撤9.4%低于指数10.1%;
- 2025年迄今,领先幅度保持在9%,最大回撤稳定且低于指数。
  • 该策略兼具结构性收益(股性转债弹性)和稳健性(双低转债回撤低)优势,适合在波动和不确定时期进行择时调整。

- 报告配图显示:
- 股性转债与微盘股相关度极高(0.96),并且波动周期的最大回撤明显低于微盘股本身,降低了极端风险。
- 价值风格双低转债的最大回撤仅次于国债ETF,优于商业银行指数和红利指数,体现其低风险特性。

2.4 转债哑铃策略库存变化及自上而下择时(第5页)


  • 报告详细回顾了自2023年到2025年不同时间点对股性转债与双低转债仓位的调整,显示动态配置策略下仓位灵活性,基于盈利和债务周期模型择时,捕捉了成长行情起伏。

- 结合图表,策略的净值曲线持续优于中证转债指数,最大回撤也处于更低水平,体现稳健加成长的双重特征。
  • 当前建议调整到价值风格双低转债100%配置,总仓位70%,因流动性边际收敛,交易性做多风险上升,减少股性转债敞口。


2.5 价值风格双低转债专题分析(第6页)


  • 该板块主要集中在银行、有色金属、化工、农业、采掘等行业,整体正股估值处历史相对低位,盈利能力稳定或提升。

- 大量高评级转债(AAA以上)发行,债项评级支撑估值,且供给稀缺性增强。
  • 附表详列多个代表性转债的基本面、市场表现、估值指标,强调其稳健特征和吸引力。


2.6 银行转债深度剖析(第7页至8页)


  • 银行板块作为2025年最重要的避险资产之一:

- 利率下行和资产荒背景下,银行股估值保持低位且股息率吸引力突出,叠加2024年红利板块透支表现,配置需求旺盛。
- 央行政策支持银行业,关注银行息差有较大修复空间。
  • 多只中大型优质银行转债详细介绍,包括齐鲁转债、常银转债、重银转债、浦发转债、重庆银行转债等:

- 举例齐鲁转债:2022年上市,规模80亿元,AAA评级,转股溢价率低于1%,未转股比例高达81%,流动性较好,且转股价连续下调促使强赎可能性提高。
- 常银转债、重银转债分别展示盈利稳定、评级高及较好弹性,适合机构配置。
  • 保险、能源和港口相关转债如北港转债也有介绍,突显其产业前景和收益稳定性。


2.7 风险提示(第9页)


  • 宏观经济或政策环境出现超预期变化可能影响策略表现。

- 宽基指数和转债市场情绪大幅调整的风险。
  • 转债正股及公司基本面恶化风险。

- 明确策略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收益。
  • 投资者需谨慎评估流动性、估值及市场情绪变动影响。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报告第0页封面及核心观点下)


  • 展示华鑫固定收益主题,突出了转债市场的研究重点。


图表2:(第1页转债估值及投资者结构)


  • 估值分位位置及供需关系说明。

- 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分析其对高溢价率容忍度的影响。
  • 说明转债估值为何维持高位且难被主动调低,背后折射出资金结构和市场环境。


图表3:(第4页股性转债与部分指数对比)


  • 左图:中证转债指数与中证2000指数走势拟合,高相关性支撑股性转债代表成长小盘股。

- 右图:股性转债(价值、成长)与万得微盘股指数走势比较,确认其高度关联性。
  • 依据数据,作者推断该指数间的估值和表现关联,为转债策略设计的基础。


图表4:(第4页转债最大回撤对比)


  • 左图:中证转债最大回撤显著低于中证2000,股性转债最大回撤低于微盘股指数,显示转债具备较强风险缓冲能力。

- 右图:显示股性转债(价值/成长)最大回撤均低于微盘指数,稳健风险特征突出。

图表5:(第4页类债转债表现)


  • 左图:价值风格双低转债累计收益高于红利指数,表现更优。

- 右图:最大回撤分析中,双低转债最大回撤最小,仅次于国债ETF,突出其防御性优势。

图表6:(第5页策略组合收益与最大回撤)


  • 红线(策略净值)持续上升,优于灰线(中证转债指数),表明策略在收益和风险管理方面均优。

- 最大回撤曲线显示,策略组合风险控制较好,明显优于中证转债指数。

图表7-11:(银行转债相关图表,第7-8页)


  • 以齐鲁转债、常银转债、重银转债、北港转债等为例,图示转债收盘价、转股价值及转股溢价率动态,说明其估值波动及转股促销进程。

- 通过溢价率的持续低位及流动性数据,反映转债的稳健性和机构持仓情况,提示强赎触发、有望带来估值修复的预期。

---

4. 估值分析


  • 报告未明确使用DCF或传统市盈率法对单个转债进行估值,而是侧重从市场估值指标(转股溢价率、转股价值、纯债价值等)和供需关系进行估值框架分析。

- 核心估值假设包括:
1. 转股溢价率的高低反映市场风险偏好和弹性认知,溢价率较高时固收+资金刚需强,估值难下调。
2. 正股基本面和规模对转债估值具决定性作用,高质量正股带来较小的回撤和良好的弹性。
3. 高评级转债估值有安全边际,倘若流动性紧张出现调整,其稀缺性会带来溢价
  • 策略整体并非通过静态估值测算,而是通过转债市场的弹性、流动性、历史回撤及资金结构进行综合评估,注重相对价值和动态调整。


---

5. 风险因素评估


  • 宏观经济及政策可能发生超预期变化导致市场环境改变,从而影响转债及股市走势。

- 流动性风险和情绪波动可能引发转债估值和市场价格大幅震荡。
  • 正股基本面恶化将对转债带来负面压力。

- 战略过往表现不等同未来收益,投资者需警惕历史数据与未来的差异。

报告对风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提示,但未详细给出缓解方案,隐含推理为通过动态仓位调整及择时管理作为主要风险控制手段。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重点强调转债市场的非对称性和哑铃策略优势,整体立场积极,推崇机构配合自上而下择时的全局视角,但也存在如下需审慎注意之处:

- 对未来流动性趋势的判断极具不确定性,当前流动性边际收敛的判断,若出现政策放松或经济突然加速,仅配置双低转债可能错失成长弹性机会。
- 报告基于过去两年行情和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对转债与微盘股关系进行深入关联,但微盘股拥挤度过高、估值过高的警示表明,未来风险时点可能带来大幅调整,投资者需关注尾部风险。
- 个股正股基本面被强调为转债估值核心,但部分转债受游资热炒成分较重,可能导致价格脱离基本面,文章中未深入探讨此类风险。
- 对转债估值的供需分析较为宏观,未结合市场微观流动性和不同资金段的风险偏好,可能低估某些波动风险。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性分析了可转债市场的结构性差异,提出并验证了基于“股性转债”与“价值风格双低转债”构造的哑铃策略,通过非对称风险收益特征的复合,提高配置效率并降低回撤风险。以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为证,该策略不仅在收益率上显著跑赢中证转债等宽基指数,同时最大回撤表现更佳,体现稳健的风险收益特性。

各重要图表完整展示了:
  • 股性转债与小盘成长股尤其是微盘股指数高度相关,回撤更低,具备较好弹性;

- 价值风格双低转债以类债资产为基础,享受债性防御优势,最大回撤最小;
  • 哑铃策略动态择时调整仓位,收益曲线持续优于大盘,验证了理论路径;

- 银行转债板块作为策略之一重要组成,受政策及资本充足支持,表现稳定且估值具备优势;
  • 结构性的转债标的精选与资金面供需分析共同支撑策略实施。


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流动性收敛与资金风险偏好抬升的宏观环境下,建议转向更稳健的价值风格双低转债,保守仓位70%,以等待市场提供更明确的趋势机会。

整体报告视角深刻,将转债市场细分的非对称性作为创新资产配置工具进行全面解析,为转债固收策略提供了实战指导和理论基础,适合机构投资者和固定收益投资者参考。

---

参考文献与报告页码



所有论证和结论均基于原文内容整理,引用页码标注如下:
  • 报告封面及核心观点总结[page::0]

- 转债估值现状及投资者结构[page::1],[page::2]
  • 哑铃策略及市场表现分析[page::3],[page::4]

- 转债仓位调整及组合表现[page::5]
  • 价值风格双低转债行业及个券详解[page::6]

- 银行转债分析及相关图表[page::7],[page::8]
  • 风险提示及研究员介绍[page::9]

- 投资评级说明及法律声明[page::10]

---

本解读以严谨、透彻为原则,全方位剖析了报告每一章节重点内容和图表,力求忠实反映原报告信息,便于投资者全面了解转债哑铃策略的机理与实践表现。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