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端动量2.0 长期、低换手、多头显著的量价因子 | 开源金工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A股市场构建和改进长端动量因子,通过去除高振幅交易日,剔除反转效应增强动量信号,形成长端动量2.0因子。该因子表现出长期低换手、收益稳健、风险控制优良的特性,与基本面因子兼容良好,同时具备显著行业轮动能力。因子在沪深300、中证500等多选股域均表现稳健,增强组合年化超额收益最高达6.28%,最大回撤控制优良,适合大盘股多头和多空策略应用 [page::0][page::1][page::3][page::4][page::5][page::6][page::9][page::10][page::11].
速读内容
长端动量因子问题与1.0版本构建逻辑 [page::0][page::1][page::2]
- A股市场短端和长端涨跌幅均存在明显反转效应,因高振幅交易日的过度反应导致长端呈现反转。
- 将涨跌幅按振幅由低到高切割,剔除高振幅交易日的数据,提取低振幅部分(Retlow)呈现明显动量效应。
- 长端动量1.0因子即选取过去160个交易日中振幅较低的70%交易日涨跌幅加总,回测区间2013-2022,因子RankIC 4.01%,单边年化多头收益16.41%,多空年化收益10.94%,最大回撤10.57%。
- 图示了A股反转效应、振幅分布及长端涨跌幅构成占比。
长端动量2.0因子的构建改进及有效性提升 [page::3][page::4][page::5]
- 长端动量2.0在1.0基础上改进:使用更合理振幅定义(最高价-最低价/前收盘价)、剔除停牌及涨跌停日、计算超额收益AlphaRet
- 长端动量2.0因子有效性大幅提升,RankIC达到6.92%,IR2.75,胜率79.5%。
- 多头组年化收益提升至20.26%,超额收益提升3.3%,多空组合年化收益提升至18.09%,最大回撤降至8.45%,胜率提升至75.9%。
- 因子在月度RankIC表现中,2.0版本有效性提升月份占比73.5%。
- 多空组合收益与风险表现对比图显示显著改善。



不同选股域中的因子表现及稳定性 [page::5][page::6]
| 选股域 | RankIC | RankICIR | 多空年化收益率 | 年化IR | 最大回撤 | 胜率 |
|----------|---------|----------|----------------|---------|----------|---------|
| 沪深300 | 5.56% | 1.99 | 13.00% | 1.42 | 15.61% | 68.10% |
| 中证500 | 4.86% | 2.03 | 11.05% | 1.56 | 11.02% | 66.38% |
| 中证1000 | 5.36% | 2.37 | 13.00% | 1.92 | 7.92% | 66.38% |
| 全市场 | 6.92% | 2.75 | 18.09% | 2.61 | 8.45% | 75.86% |
- 因子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及全市场均表现稳健,多空收益稳定且夏普指标较高。
- 收益对大小盘无明显偏好,但大盘池年化波动略高。
- 多空组合表现图展示了不同市场表现趋势。
指数增强测试验证因子超额收益 [page::6][page::7][page::8]
- 对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进行了因子增强组合测试,采用约束优化保证风格和行业偏离度控制。
- 沪深300增强组合年化收益率12.4%,超额收益6.28%,最大回撤5.28%,月度胜率60.6%。
- 中证500增强组合年化收益8.79%,超额收益4.42%,最大回撤6.16%,月度胜率60.58%。
- 指数增强组合表现趋势图展示了稳健超额收益。
长端动量2.0因子与基本面因子的兼容性分析 [page::8][page::9]
| 因子分类 | RankIC | RankICIR |
|----------|---------|----------|
| PBLF | -4.09% | -1.32 |
| PSTTM | -1.95% | -0.76 |
| OPYOYSeason | 1.65%| 1.04 |
| SalesYOYSeason| 2.23%| 0.98 |
| ROETTMpbsizeneutral| 2.71%| 1.23|
| ROATTMpbsizeneutral| 2.92%| 1.31|
| Reverse20d| -5.92% | -1.93 |
| Turn20d | -6.9% | -2.2 |
| Volatility20d| -7.25%| |
| LongMom2 | 6.92% | 2.75 |
- 长端动量2.0与基本面特别是盈利质量因子呈正相关,与换手率、波动率等量价因子负相关。
- 组合中引入长端动量2.0能显著提升基本面因子组合的多空收益和夏普比率,且降低最大回撤,兼容性良好。
- 多头组合方面,长端动量2.0加入实现年化收益率提升2.07%,换手率基本可控,提升收益同时控制交易成本。
不同风格及行业股池表现及轮动能力 [page::10][page::11]
- 在沪深300价值股池中,长端动量2.0因子RankIC 4.9%,多空年化收益7.19%,多头年化收益10.3%,换手率24.5%。
- 在成长股池中,因子表现亦优,RankIC 26.04%,多空年化收益10.28%,多头年化收益6.6%,换手率约27%。
- 行业长端动量因子构建行业轮动组合,RankIC 6.72%,多空年化收益14.28%,多头超额收益约5.31%。
- 因子表现支持其作为稳健的长期动量选股工具兼具行业轮动能力。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长端动量2.0 长期、低换手、多头显著的量价因子》详细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总体概览
- 标题:长端动量2.0 长期、低换手、多头显著的量价因子
- 作者及机构:开源证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魏建榕及开源证券金融工程团队
-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6-27日
- 研究主题:该报告聚焦A股市场中动量因子的构建与优化,特别是基于长期、低换手率的量价动量因子“长端动量2.0因子”的设计、性能提升及其在不同选股域和行业中的表现,同时探讨其与基本面因子的兼容性。
核心论点总结:
报告首先指出,传统动量因子在A股市场难以复现预期的正向动量效应,反而呈现反转特征,这是由于市场中高振幅交易日投资者的过度反应所致。为此,团队于前期研究基础上(长端动量1.0因子)提出了长端动量2.0因子的若干改进措施,显著提升因子的有效性和收益表现。报告详细论述了2.0因子的构建、验证及其与基本面因子的兼容性,最后指出该因子具有较强的行业轮动能力,能够有效辅助指数增强投资策略。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摘要及背景介绍(页码0-1)
- 关键点:
- 在A股中,长端和短端涨跌幅均呈现强烈的反转效应;
- 高振幅交易日尤其导致这种反转,因投资者容易产生过度反应;
- 团队最初通过“剔除高振幅交易日涨跌幅”构建了“长端动量1.0因子”,成功剔除反转噪声,捕捉出动量效应。
- 论据和数据:
- 反转效应显著,尤其长端涨跌幅呈现反转,图1展示所有长度的涨跌幅IC均为负;
- 通过振幅切割,把所有交易日按振幅大小切割,高振幅交易日涨跌幅呈现反转效应,低振幅交易日呈现动量效应(图2);
- 长端涨跌幅主要由高振幅交易日涨跌幅决定(图4,相关性$R^2=0.6788$,表明强相关)。
2.2 长端动量1.0因子构建及表现(页码2-3)
- 构建步骤:
- 选取最近160个交易日数据;
- 计算每日振幅(最高价/最低价 -1);
- 剔除高振幅的30%,保留70%低振幅日的涨跌幅加总作为因子值。
- 表现:
- 测试区间2013年初至2022年10月;
- RankIC为$4.01\%$,IR 1.76,月度胜率$74.36\%$,年化多头收益$16.41\%$,月均换手率$35.7\%$,多空策略年化收益$10.94\%$,最大回撤$10.57\%$;
- 多头收益明显优于其他分组,且排序单调(图5)。
2.3 长端动量2.0因子设计及优化(页码3-5)
- 优化维度:
1. 振幅计量方式由$\frac{\text{最高价}}{\text{最低价}}-1$改为$\frac{\text{最高价}-\text{最低价}}{\text{前收盘价}}$;
2. 剔除停牌及涨跌停日数据,避免振幅失真;
3. 切割对象由每日涨跌幅改为Alpha收益,即个股收益减去同期市场平均收益,剔除市场影响;
4. 进行20日反转因子中性处理,降低因子对反转现象的依赖。
- 建模流程(见表2):
- 计算股票160日历史中低振幅(70%)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然后进行反转中性化。
- 效果显著提升:
- Factor RankIC提升至$6.92\%$,IR提升至2.75,月度胜率提升至$79.49\%$;
- 多头组年化收益提升至$20.26\%$,月均换手率$34.3\%$,相较于1.0因子超额收益增加$3.3\%$,IR提升至1.34;
- 多空组合年化收益率提升至$18.1\%$(+7%),IR升至2.61,最大回撤降低至$8.45\%$,月度胜率提升至$75.9\%$;
- 月度RankIC对比显示,在117个月测试期内,有$73.5\%$月份2.0因子的表现优于1.0因子(图11)。
2.4 因子在不同市场及选股域的表现(页码5-8)
- 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等三个主要选股池均表现稳健(表3):
- RankIC均在4.9%-5.56%区间,IR为1.99-2.37,年化多空收益率11%-13%,最大回撤7.9%-15.6%,月度胜率均在66%-75%之间;
- 沪深300池波动率略高,可能与截面宽度与流动性结构有关(图12);
- 指数增强测试框架下,沪深300增强组合年化超额收益$6.28\%$,最大回撤仅5.28%(图15);中证500增强超额收益$4.42\%$,最大回撤6.16%(图18)展现良好风险调整收益。
2.5 长端动量2.0与基本面因子的兼容性(页码8-9)
- 基本面因子包括估值(PB、PS)、成长(利润和收入同比)、盈利质量(ROE、ROA);
- 量价因子对比中,长端动量2.0拥有最高正向RankIC,约7%(表4);
- 长端动量2.0与盈利质量因子呈$15\%$正相关,与换手和波动率负相关(约-16%)(表5);
- 合成后分析:
- 基本面因子与反转、换手、波动因子合成收益不稳定,换手波动合成后最大回撤显著升高;
- 基本面因子与长端动量2.0合成,不仅提升了多空组合收益(从12.4%增至15.0%),还显著降低回撤(12.9%降至11.4%),提升IR至2.12;
- 多头端同样显示,长端动量2.0在控制换手率增长仅2%的前提下,年化收益提升2.07%(图19-20)。
2.6 长端动量2.0在沪深300风格指数中的表现(页码10)
- 300价值指数(100只):
- RankIC 4.9%,IR 1.65,2分组多空年化收益7.19%,多头组年化10.3%,换手率24.5%;
- 300成长指数(100只):
- RankIC 6.04%,IR 1.79,2分组多空收益10.28%,多头年化收益6.6%,换手率27%;
- 因子在不同风格风格板块表现均较稳健,没有明显偏好。
2.7 行业因子及行业轮动能力(页码11)
- 将个股长端动量2.0因子以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汇总至行业,形成行业动量因子;
- 行业因子表现RankIC 6.72%,IR 0.84,月度胜率60.2%;
- 5分组多空年化收益14.3%,多头年化12.6%,月均换手率22.7%;
- 相比行业等权组合,多头超额收益率5.31%(图23)。
---
3. 图表深度解读
- 图1(页码1)显示A股市场短端(Ret20)与长端(Ret160)涨跌幅均显著呈反转效应,IC值整体为负,并且随着回看时间增长,IC的负值绝对值逐渐减小。此图支撑报告早期动量困境的论点,动量因子难以直接以涨跌幅形式显现。
- 图2(页码2)分割动量因子“Retlow”(低振幅交易日涨跌幅累计)和“Rethigh”(高振幅交易日涨跌幅累计)的IC走势:图中蓝线(动量正相关)表明低振幅日涨跌幅可稳定捕捉动量效应,而红线(反转相关)显示高振幅日涨跌幅强烈负相关,具备显著反转效应。这为剔除高振幅日数据以获取动量信号提供理论基础。
- 图3(页码2)统计高低振幅交易日涨跌幅构成,蓝色区域为高振幅日,显示其涨跌幅度峰值及范围明显高于低振幅日(灰色),红色面积体现两者差距,说明高振幅日的价格波动显著更大。
- 图4(页码2)以回归方式展示高振幅交易日涨跌幅对长端涨跌幅的决定性作用,$R^2=0.6788$说明约68%的变异可由高振幅日涨跌幅解释。这意味着传统长端涨跌幅被高振幅日主导,自然偏离动量特征。
- 图5(页码3)展示1.0因子五个分组的累计收益走势,发现最高分组(第5组)显著跑赢其他组,且与最低组分化明显,图中多空组合(灰色填充面积)收益呈现较强正相关。
- 图6(页码4)散点图显示AlphaRetlow与20日反转因子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当市场反转因子表现强势时,长端动量因子AlphaRetlow有效性降低,两者此消彼长的动态关系有助于因子风险对冲设计。
- 图7和8(页码4)折线和柱状图分别展示长端动量2.0分组收益单调上升和多头年化收益显著(达$20\%$),以及每个分组的收益差异。
- 图9(页码4)多头端收益对比,明显看出2.0版本多头组合跑赢1.0版本,超额收益持续累积,且超额幅度稳定。
- 图10(页码5)展示多空组合净值走势,2.0版本上线收益和回撤表现均优于1.0,整体风险调整后收益提升。
- 图11(页码5)月度RankIC对比条形图,2.0版本蓝色条形多于红色的比例达到73.5%,从统计学角度显示2.0因子效果更稳定。
- 图12(页码6)多空组合在不同选股域年度累计收益折线,4条曲线走势一致,表明因子收益稳健,对应不同股票池均发挥作用。
- 图13、14(页码6)沪深300不同分组收益及与沪深300指数的对比,展示分组间显著收益差异,超越指数表现明显。
- 图15(页码7)指数增强组合净值及超额收益,展示组合稳健漂移与沪深300指数的差异,实证增强效果。
- 图16-18(页码8)分别展示中证500多头分组收益,超额表现及指数增强组合表现,与沪深300类似。
- 图19、20(页码9)多空及多头端组合收益、风险控制的对比柱状图,显示基本面与长端动量2.0因子合成后组合收益和风险控制均优于其他量价因子。
- 图21、22(页码10)300价值与成长股票池多空组合走势,二者动量因子均表现出积极正收益,说明该因子适用于不同风格股票。
- 图23(页码11)行业长端动量因子多空组合表现,比较行业等权基准,多头组收益显著超额,说明行业轮动潜力。
---
4. 估值分析
报告中未直接开展传统DCF或市盈率估值分析,而是从因子表现和增强组合的年化收益、风险指标等维度,间接体现因子的投资价值。
关键指标包括:
- RankIC及其IR,作为因子信息系数及稳定性指标,长端动量2.0在全市场RankIC提升至$6.92\%$,IR为2.75,较1.0版本显著提升;
- 多空组合收益性:年化收益达18.1%,IR 2.61,最大回撤低8.45%,表明因子收益显著且风险受控;
- 指数增强测试:沪深300增强组合年化收益12.4%,超额收益6.3%,最大回撤5.28%,月胜率60.6%,利用约束优化框架优化组合风险暴露,稳定性较好。
因此,报告以多空组合框架及指数增强测试验证因子价值,无直接DCF估值法应用,但提供了量化投资策略稳定性和潜在收益的实证。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存在未来市场结构或行为剧变风险,可能导致因子失效;
- 高振幅日剔除虽解决反转噪音,但仍依赖振幅分割的统计假设,若市场波动机制发生变化,因子有效性或受影响;
- 指数增强配置依赖于权重约束参数的合理设定,约束设置不当可能导致组合风险集中或收益损失;
- 因子与基本面因子兼容良好,但组合风险管理仍需关注因子间相关性动态变动,特别在极端市场环境下。
报告对风险披露简洁,强调历史过程不代表未来,未详细展现缓解策略或发生概率,但通过因子组合与优化方式,已部分控制风险。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对长端动量1.0和2.0因子构建机制做出了合理改进,特别是基于振幅切割打破传统动量因子在A股市场的反转困境,逻辑严密,数据支撑充分。
- 但其中剔除高振幅交易日的思想,固然剔除了过度反应的短期噪音,也可能遗漏部分重要信息(日内极端行情次数及关系未完全讨论),可能导致对市场极端波动的信息捕捉不足。
- 反转因子及动量因子此消彼长的关系,暗示市场存在周期性的风格轮动,因子表现周期性波动,投资者应注意时间窗口的有效性。
- 报告中长期持有与低换手率的权衡讨论不足,尤其交易成本及市场冲击未详述。
- 因子在不同风格板块表现差异较小,但成长板块多头年化收益明显低于价值板块,表明成长股受其他非价量因素影响更大。
- 指数增强框架参数设置细节明确,但对灵活调整方案未做深入。
- 报告整体客观,未体现明显偏见,所倡导模型基于严谨量化测试,适合专业量化投资和研究人群。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剖析A股市场中动量效应被隐藏的原因——高振幅交易日过度反应噪音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振幅切割的长端动量因子构建思路。通过对1.0版本的改进,构建了长端动量2.0因子,显著提升了A股市场中动量因子的有效性。
数据显示,长端动量2.0因子在测试区间内表现出更高的信息系数(RankIC 6.92% vs. 4.01%),更优的稳定性(IR 2.75 vs. 1.76)以及更高的多头组年化收益(20.3% vs. 16.4%),同时保持较低的换手率(约34%)。多空组合的年化收益提升近7%,最大回撤降低且月度胜率提升,风险调整后收益明显优于1.0版本。
此外,长端动量2.0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不同市值层次均显示稳定有效,且通过指数增强方法实现沪深300及中证500指数的显著超额收益,风险水平受控。因子还表现出良好的与基本面因子的兼容性,合成基本面因子后,组合收益率和夏普率均提高且换手率控制合理,显示出应用上的实用价值。行业层面的动量聚合演示了因子的行业轮动能力,多头年化超额达到5.31%,进一步扩展了因子的应用维度。
报告中丰富的图表对数据进行了清晰展示和验证,逻辑严谨,实证充分,为投资者提供了可操作且策略表现稳健的量价动量因子解决方案。考虑到A股市场的特殊性和反转现象,长端动量2.0因子的设计思路及实证成果为A股动量投资策略构建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路径。
---
如需进一步详细内容及数据参考,请回溯原始报告各页,所有结论和数据均有对应页码标识以供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