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凸性的量化表达(gamma)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系统阐述了转债凸性的量化衡量方法,提出BS优化法和截面差分法两种gamma计算模型,分析凸性对转债收益的贡献及其在择券中的应用价值。回测数据显示,基于BS优化-gamma构建的高凸性策略在2020年以来实现约10%的年化收益率,且超额收益显著优于传统低价和双低策略,凸性因子在择券中独立性强且有效性在转债市场估值偏高时更为突出[page::0][page::2][page::5][page::6][page::7]
速读内容
转债凸性量化方法比较 [page::2][page::3]

- BS优化法通过隐含波动率校准BS公式,获得转债价格与实际价格一致的gamma解析解,但在价格接近债底时无解。
- 截面差分法从转债平价与转股溢价的统计关系拟合映射函数,导出凸性二阶导数,获得稳定且平滑的凸性曲线,适用于全样本,但未直接纳入波动率因素。
- 回归法因统计显著性不足和波动大而实际应用有限。
转债凸性特征与分布 [page::4]

- 91.5%的时间转债呈正凸性,绝大多数凸性值分布在0至0.3区间,中位数约为0.05,处于历史中高位。
- 转债凸性呈现与转债平价的非线性关系,平价70-100元区间凸性达峰,50元以下存在负凸性现象。
转债凸性对收益贡献及因子表现 [page::5]

| 持续期限 | ICmean | ICstd | IC>0 | IC>|0.02 | IC_IR |
|---------|---------|--------|-------|---------|-------|
| +1月 | 0.06 | 0.17 | 63.27%| 90.8% | 0.35 |
| +2月 | 0.07 | 0.17 | 67.80%| 93.4% | 0.40 |
| +3月 | 0.09 | 0.17 | 72.45%| 93.5% | 0.51 |
| +4月 | 0.10 | 0.17 | 70.49%| 94.8% | 0.60 |
| +5月 | 0.12 | 0.16 | 72.45%| 94.2% | 0.73 |
| +6月 | 0.14 | 0.14 | 79.56%| 90.1% | 0.98 |
- 转债凸性因子累计收益贡献有限,约4%累积,年化0.7%,但因子IC表现稳定且持续,尤其BS优化-gamma因子优于截面差分-gamma。
- BS优化-gamma高分组显著跑赢低分组,体现出因子较强择时能力。
高凸性策略实证与优势 [page::6][page::7]

- 高凸性策略2020年以来年化收益率达到10.36%,夏普比率0.9,最大回撤15%左右。
- 超额收益稳定,排除信用风险事件的影响,收益分布均匀。
- 策略与传统低价、双低策略仓位重合度不足50%,具备组合独立性。
- 高凸性策略在转债估值较高的内卷行情中表现更优,因子有效性提升。


当前高凸性转债策略仓位概览 [page::7][page::8]
- 持仓集中在钢铁、农林牧渔、银行、机械、电力及公用事业等行业,评级多为AAA至AA区间。
- 组合中多支转债平价接近或高于100元,转股溢价率多处于20%-40%左右,显示对凸性属性的结合考量。
深度阅读
证券研究报告详尽分析:转债凸性的量化表达(gamma)
---
1. 元数据与概览
标题: 转债凸性的量化表达(gamma)
发布机构: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4日
作者: 孙彬彬(分析师,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090003)、李浩时(联系人)
主题: 转债市场中转债凸性的量化研究及其在投资策略中的应用
报告核心论点:
本报告通过两种方法(BS优化法和截面差分法)对转债凸性(gamma)进行量化表达,阐述转债凸性作为一种“好属性”在转债投资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前A股转债主流策略为买入持有而非delta对冲的背景下。报告进一步通过历史回测验证凸性因子的投资价值,证明其对转债超额收益具有独立且稳定的贡献,并且相较于传统低价策略和双低策略,凸性策略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及报告背景
报告一开始说明了转债凸性的理论基础和市场逻辑,强调虽然名为“gamma”类似于衍生品的Greek gamma,但由于目前A股转债市场主流是买入持有而非delta对冲套利,转债的gamma更多表现为债券凸性的性质。凸性在正股上涨时放大收益,下跌时减少损失,属于有利属性。基于此,凸性能为投资者带来一定超额收益的可能性。[page::0]
2.2 如何量化转债凸性?
这部分阐述了转债凸性的定义难点:
- BS公式gamma的适用性受限,因为转债价格受多重期权(转股、回售、赎回、下修等)嵌套影响,且执行主观性强,导致BS定价偏离实际。
- 回归法(用正股收益率及其平方项回归转债收益率)则因统计显著性不足且凸性估计波动大,难以稳定应用。
因此,报告提出两种更优方案:
- BS优化法: 用隐含波动率替代BS公式中正股波动率,调整BS模型使其定价更贴合实际转债价格,由此计算出的gamma称为BS优化-gamma。这一法相对稳定但在转债接近或跌破债底时隐含波动率失效,导致无解。[page::0][page::2][page::3]
- 截面差分法: 抛弃BS框架,从转债平价与转股溢价率的统计关系入手,假设存在映射函数f,通过时间截面数据推导二阶导,反推出转债收收益率与正股收益率的凸性关系,称为截面差分-gamma。此方法适用面广且凸性曲线平滑,但隐含了波动率未直接纳入定价限制。[page::0][page::3]
图表解读:
- 图1、图2(山鹰转债和起步转债实际价格与BS公式定价对比)描述了BS模型在实际中的偏差,体现BS模型隐含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复杂期权权利嵌套下价格偏离明显。[page::2]
- 图3、图4显示回归法gamma的波动及其t值大多数时间不显著,说明方法不够稳健。[page::2]
- 图5展示了BS优化-gamma的计算公式与结果波动,指出其在某些价格区域无解的问题。[page::3]
- 图6-图10给出截面差分法的拟合函数f及该方法计算得到的gamma曲线,对比BS优化-gamma的优劣和适用范围。[page::3][page::4]
2.3 转债凸性的结果特征
通过截面差分法计算得出凸性结果,呈现两个重要特征:
- 正凸性主要性: 约91.5%时间内转债凸性为正,中位值大约0.05,表明大多数转债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具有正凸性,且该数值处于2019年以来的34.3%历史分位,但2024年以来上升至95.7%,凸性水准明显提高。[page::4]
- 平价与凸性的关系: 凸性与转债平价呈非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
- 平价在70-100元时凸性达峰,高凸性较为集中;
- 平价超过100元时凸性下降近零;
- 平价50-70元间凸性递减;
- 低于50元时转债显示明显负凸性。
这显示价格水平是影响转债凸性的关键因素。[page::4]
图表解读:
- 图11为截面差分-gamma在历史上的分布直方图,明确了凸性多数为正且集中在低至中等凸性区间。[page::4]
- 图12为截面差分-gamma与平价的散点及趋势线图,表明凸性与平价的峰谷特征关系。[page::4]
2.4 转债凸性对收益的贡献与回测
基于定义,正凸性应持续为转债带来正收益,但回测显示直接贡献有限:
- 截面差分-gamma对转债累计收益贡献约为4%,年化贡献约0.7%,相较转债整体约7.5%的年化收益仍属小部分。[page::5]
- BS优化-gamma因子表现更佳,分组收益率显示,高gamma组持续跑赢低gamma组,因子信息比率(IC_IR)逐月提升,从0.35增长到0.98,反映该因子有较强的预测力和稳定性。[page::5]
图表解读:
- 图13展示2019年以来收益率累计与gamma贡献累计,凸显收益积累趋势和相对贡献。[page::5]
- 表1统计了BS优化-gamma因子的IC均值、标准差、正值比例及IR,证明因子稳定贡献正收益。[page::5]
- 图14、图15分别展示BS优化-gamma和截面差分-gamma的分组收益率曲线,前者表现更优且多空收益较明显。[page::5]
2.5 高凸性策略的回测结果及风险分析
实盘或模拟投资策略,选择月末BS优化-gamma值最高的30只转债,自2020年以来表现良好:
- 平均年化收益约10.36%,年化波动率9.89%,最大回撤15.06%,夏普比率0.90,卡玛比率0.59,表现稳健。
- 回撤集中于2021年年初和2024年第三季度,与转债信用风险担忧期相符,说明凸性策略alpha主要来源于股性,信用风险干扰时策略效果弱化。
- 风险提示涵盖历史规律失效、流动性风险、条款博弈、业绩不达预期及超预期宏观事件等。[page::0][page::5][page::6]
图表解读:
- 表2具体列出了年度收益指标及相关风险暴露,反映不同年份的策略表现差异。[page::6]
- 图16展示高gamma策略相对中证转债指数的超额收益走势,体现策略持续稳定获取alpha的能力。[page::6]
2.6 转债凸性因子相较于传统转债策略的优势
报告比较了基于凸性的策略与传统的低价策略(0阶导)及双低策略(一阶导,即价格和转股溢价率双低):
- 高gamma策略与低价策略的月度仓位重合度多数不足50%,与双低策略重合度多数不超过40%,表明凸性因子具有较高独立性。
- 从历史超额收益视角,凸性策略长期跑赢传统策略,尤其在转债市场估值较高、内卷严重时,凸性策略表现优势更明显,展现了更深层次的alpha捕捉能力。[page::6]
图表解读:
- 图17、图18展示高gamma策略相对低价和双低策略的超额收益情况,红色部分代表超额收益,绿色为超额回撤,凸显明显超额表现及独立有效性。[page::6][page::7]
2.7 当前高凸性策略仓位列表
报告披露2024年12月20日的高凸性策略所持30只重点转债,涵盖钢铁、农林牧渔、轻工制造、银行、电子、电力、新能源等多个行业,评级主要为AAA至AA-,平均剩余期限多为1.3-5.5年不等,收盘价多在100元以上,转股溢价率和纯债溢价率差异明显,该组合体现了凸性策略的行业分布和资产特征。[page::7][page::8]
---
3. 图表深度解读
| 图表编号 | 内容描述 | 关键洞察 | 相关章节 |
|-|-|-|-|
| 图1、图2 | 山鹰、起步转债收盘价与BS公式定价对比 | 显示BS模型与实际价格的差异,提示定价和隐含波动率中存在偏差和不稳定 | 2.2 |
| 图3、图4 | 山鹰转债回归法gamma及t值不显著分布 | 说明回归法gamma不具统计显著性,波动大且不稳定 | 2.2 |
| 图5 | BS优化-gamma公式及时间序列表现 | 公式揭示gamma计算逻辑,展示其随价格波动的趋势及无解时段 | 2.2 |
| 图6-图10 | 截面差分法拟合模型及gamma表现图 | 该方法拟合力强,gamma曲线更平滑且适用面广 | 2.2 |
| 图11 | 截面差分-gamma历史分布直方图 | 凸性多数正值,且集中于较低至中等水平段 | 2.3 |
| 图12 | 截面差分-gamma与转债平价散点及拟合曲线 | 凸性峰值集中在平价70-100元区间,平价变化对凸性影响显著 | 2.3 |
| 图13 | gamma累计贡献与转债累计收益趋势图 | gamma贡献虽正但相对微小,表明凸性收益为附加alpha | 2.4 |
| 图14、图15 | BS优化与截面差分-gamma分组收益率 | BS优化-gamma分组表现优于截面差分法,具多空切分优势 | 2.4 |
| 表1 | BS优化-gamma因子 IC 测试统计 | 显示因子统计意义及稳定性,IC均值逐月提升 | 2.4 |
| 表2 | 高凸性策略年度回测业绩 | 10%以上年化收益,最大回撤15%,夏普0.9,表现稳健 | 2.5 |
| 图16 | 高gamma策略超额收益走势相对中证转债 | 策略长期超额且稳定,信用风险期出现回撤 | 2.5 |
| 图17、图18 | 高凸性策略相对低价及双低策略超额收益 | 凸性策略具独立性和较强超额收益表现 | 2.6 |
| 表3 | 2024年高凸性策略持仓明细 | 多行业分布,主体AAA,价格多处于高位,突显策略选择框架 | 2.7 |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的核心不直接涉及传统股票或债券估值模型,而是专注于转债凸性的量化指标的估值及其投资价值。估值方法体现在:
- BS优化法:用隐含波动率调整经典期权定价(BS公式)中的输入,使定价与市场价格相符,从而推导转债价格对正股价格二阶敏感度(gamma)。
- 截面差分法:运用转债平价与转股溢价率的统计拟合,通过数学函数f对价格溢价间关系建模,间接得到凸性二阶导估值。
这些方法的关键输入包含隐含波动率、无风险利率、剩余期限、债券平价及实际市场价格。
两者优劣对比:
- BS优化法更接近期权理论,有较强理论基础,但在极端市况(低价或跌破债底)失效。
- 截面差分法不依赖隐含波动率,平滑且连续,但缺少理论上的直接定价因子。
两种方法的结合为行业提供了完善的凸性估值框架。[page::2][page::3]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详细列举如下风险:
- 历史规律失效风险:基于历史数据的策略可能在未来不再适用,导致凸性选股alpha消失。
- 流动性风险:资金流动性超预期波动,可能影响标的交易及价格稳定。
- 条款博弈风险:转债条款(回售、赎回、下修)变动或兑现可能影响价格和凸性。
- 业绩披露不及预期风险:正股业绩变化不及预期影响转债价值和凸性表现。
- 宏观超预期风险事件:突发宏观政策或市场事件冲击可能带来显著负面影响。
另外,报告指出凸性策略主要从股性中寻找alpha,信用风险波动对策略表现影响较大,在信用风险高发期策略表现差,强调债性扰动带来的风险。[page::0][page::6]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BS优化法的适用限制:在价格低位或跌破债底情况下,隐含波动率难以量化导致无解,限制了其模型稳定性和普适性。
- 截面差分法的隐含假设:该方法未直接纳入波动率作为定价因子,有可能遗漏波动率对转债价格的动态影响,存在模型简化带来的风险。
- 回归法凸性的统计不显著暗示转债凸性的动态特征复杂,常规线性模型难以把握,提示需要多元非线性或结构模型的支持。
- 凸性收益贡献占比较小,报告中凸性年化收益仅约0.7%,相比整体转债年化7.5%收益较低,凸性因子更多体现为alpha的来源之一而非主导收益驱动力。
- 信用风险影响被凸显,凸性策略在信用风险担忧阶段表现弱,反映策略依赖市场股性,需投资者警惕信用波动带来的敞口风险。
- 策略覆盖面与仓位披露详尽但行业集中于部分传统行业,未来行业分布多样性及新行业转债表现值得关注。
- 风险提示较为全面但未详细量化风险概率及调整策略,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审慎决策。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扎实构建了转债凸性的量化表达框架,提出了基于BS优化法和截面差分法的两大测算方案,解决了传统BS模型和回归法在转债复杂嵌套期权背景下凸性难以准确测量的难题。通过广泛的数据分析与历史回测,确认了绝大多数转债具有正凸性,且凸性随转债平价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峰谷关系。
凸性因子驱动的转债投资策略表现出较强的alpha生成能力。BS优化-gamma因子在因子收益率表现及信息比率上优于截面差分-gamma,能有效区分高低凸性资产,使策略获得年化10%以上的稳健收益,且明显跑赢中证转债指数。凸性策略与传统低价、双低策略存在较低重合度,展现了独立的收益来源和因子价值。
然而,凸性贡献占总体收益比例有限,且在转债信用风险高发期存在表现弱化的风险。波动率模型及市场价格结构的复杂性带来模型风险,应被认真对待。高凸性策略组合集中于信用评级高、行业分布相对多元的转债标的,形成相对稳健但仍需注意流动性和宏观风险。
综上,报告提供了转债凸性量化研究的系统方法和实践验证,为转债投资者在选择标的和优化策略组合时提供了重要参考。凸性作为一种股性alpha因子,在复杂市场环境下捕捉超额回报具有明显潜力,但需结合宏观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综合考量,灵活调整运用。
---
(完)
---
附录:报告中部分关键图表示意
- 山鹰转债收盘价与BS公式定价对比

- 起步转债收盘价与BS公式定价对比

- BS优化-gamma计算方法示意与时间序列

- 截面差分法函数拟合示意图

- 截面差分-gamma在2017至今分布

- 转债平价与截面差分-gamma关系

- 节选回测收益率与gamma贡献累计曲线

- 高凸性策略超额收益走势

- 凸性策略相对低价策略超额收益

- 凸性策略相对双低策略超额收益

---
[page::0,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