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ymmetric price adjustment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研究基于美国大型连锁店的近亿条价格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小幅价格上涨频率高于下跌,且这种价格调整的不对称性随着经济周期变化:经济扩张期价格上涨不对称性明显,衰退期则减弱,体现了消费者注意力变动对企业定价行为的影响。该结论支持消费者因时间成本导致对小幅价格变动注意力不足的理论假设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5][page::6][page::11]
速读内容
小幅价格上涨频率高于下跌,存在价格调整不对称性 [page::1][page::11]

- 基于1989-1997年美国零售扫描数据,发现小幅上涨次数明显多于下跌。
- 该现象普遍存在于多个国家和各种产品类别。
经济周期中消费者注意力影响价格不对称性 [page::1][page::2][page::12]

- 失业率高的衰退期消费者更关注价格,失业率低的扩张期注意力下降。
- 较高的消费者注意力导致较低的小幅价格调整不对称性。
价格调整不对称性随失业率波动显著差异 [page::3][page::4][page::13]
| 产品类别 | 最低失业期间不对称阈值(分) | NBER衰退期(分) | 最高失业期(芝加哥)(分) | 最高失业期(美国)(分) | 最低失业期间样本量 | NBER样本量 | 最高失业期(芝加哥)样本量 | 最高失业期(美国)样本量 |
|----------------|---------------------------|----------------|-----------------------|-----------------------|--------------------|------------|--------------------------|-------------------------|
| Analgesics | 16 | 0 | 8 | 8 | 290,098 | 243,554 | 275,751 | 271,589 |
| Bath Soap | 0 | - | 0 | 4 | 66,850 | - | 29,693 | 40,445 |
| Bottled Juices | 12 | 2 | 6 | 6 | 396,630 | 296,436 | 398,069 | 400,885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阈值 | 10.30 | 0.62 | 4.15 | 3.59 | | | | |
- 大部分产品类别(82.7%)在低失业期不对称性显著更强。
- 统计检验表明该差异高度显著,支持因消费者注意力变化驱动的价格调整机制。
鲁棒性分析排除样本量和促销干扰因素后结论稳健 [page::4][page::5][page::17][page::18][page::19]
- 控制样本量差异,不对称性差异依旧显著。
- 排除促销活动和清仓销售数据后,发现价格调整不对称性随失业率变化的结论保持一致。
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page::5][page::6]
- 企业定价行为随经济周期及消费者注意力变化而调整,小幅价格上涨不对称性在扩张期更显著。
- 数据涵盖单一大型连锁及单周期,建议未来采用多周期多数据验证。
深度阅读
深度分析报告:《Asymmetric price adjustment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Asymmetric price adjustment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 作者:Daniel Levy 等多名经济学家,分属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
- 发布机构:未明确标出,研究成员包括多所著名大学与美联储成员
- 修订日期:2025年6月11日
- 研究主题:研究小幅度价格调整的不对称性如何随商业周期(经济衰退与扩张)变化,聚焦消费者注意力与失业率的关系。
核心论点:
- 价格微调(小幅涨价和跌价)在频率和幅度上表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涨价比跌价更频繁。
- 这一不对称性由消费者对小幅价格变动的“注意力不集中”驱动,即消费者对价格的小幅波动感知不足。
- 消费者在经济衰退期(高失业率)更关注价格,注意力更集中,导致小幅价格调整的不对称性减弱;反之,经济扩张期(低失业率)消费者注意力下降,价格调整不对称性增强。
- 基于美国1989-1997年的零售价格大数据(约9800万条观察记录),实证验证了上述假设,发现低失业时期小幅价格变动的不对称性明显更强。
关键词:价格不对称调整,小幅价格变动,消费者注意力粘性,价格刚性,经济周期,失业率,衰退与扩张。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摘要与引言
关键论点
- 多项微观价格数据表明,小幅涨价比小幅降价出现频率更高。
- 消费者由于时间和注意力限制,可能忽略小额价格变化,即所谓的“消费者注意力不集中”。
- 经济周期中的消费者注意力存在周期变化,高失业率时消费者更关注价格。
- 因此,价格调整中小幅涨价与跌价的不对称度应随经济周期变化,低失业期不对称性强,高失业期不对称性弱。
逻辑与假设
- 消费者不注意小幅降价会使得降价无效,商家无激励降价。
- 小幅涨价由于消费者未及时察觉,仍能维持销售,商家更愿意频繁进行小幅涨价。
- 失业率影响消费者搜索和价格关注时间,高失业率时消费者具有更多购物时间,更注意价格。
数据与方法
- 使用1989-1997年美国大型连锁超市Dominick’s的扫描数据,涵盖逾9800万条价格记录。
- 通过比较不同失业率时期(衰退期与扩张期)的价格调整行为,对实验假设进行检验。
---
2.2 购物时间与价格关注(第2节)
关键内容
- 引用贝克尔(1965)和斯蒂格勒(1961)的经典理论,强调时间成本会影响价格搜索行为。
- 高失业率时,人们更愿意花时间比价,因为机会成本较低。
- 多项实证研究支持消费者在经济衰退期更注重价格、更多使用优惠券、购物频率增加、偏好私有品牌。
- 人们在衰退期购物更频繁、采购更谨慎,这些都反映了价格关注度的周期性变化。
---
2.3 消费者注意力与周期性价格调整不对称(第3节)
- 以消费者注意力为核心,提出主假设:高失业率时期消费者更关注价格,小幅价格调整不对称性减弱。
- 采用Chen et al. (2008)提出的“不对称阈值”定义——价格涨幅次数多于相同绝对值的跌幅次数的最大价格变动值。
- 该阈值代表不对称现象的大小;高不对称值表示涨价明显多于降价。
- 预测在失业率高时(消费者注意力高),不对称阈值应更低,反之亦然。
---
2.4 数据与样本(第4节)
- 数据来源:Dominick’s连锁超市,覆盖芝加哥地区94家门店,时间跨度1989年9月-1997年5月。
- 总观测量约9,869万,产品种类达到18,037个,涵盖27类产品。
- 观察期包含1990年8月至1991年3月的官方NBER经济衰退期(8个月)。
- 通过对比最高失业率和最低失业率时期(按美国和芝加哥地区失业率分别判断),考察价格调整的异质性。
- 由于失业率具有滞后性,分析采用两套时间窗口:实际衰退期与最高失业率期进行比较。
---
2.5 实证发现(第5节)
- 通过对比各失业率阶段的不对称阈值,发现最低失业期的不对称阈值远高于衰退期及最高失业期(芝加哥和全美)。
- 表1显示:最低失业期平均不对称阈值$\overline{A}=10.30$美分,NBER衰退期仅0.62美分,最高失业期芝加哥为4.15美分,全美为3.59美分。
- 在75组类别比较中,有82.7%的案例支持高失业期较低不对称性,统计显著($z=5.65, p<0.0001$)。
- 平均不对称性在低失业时期高出2.5到16.6倍,支持消费者在经济繁荣期对价格关注度较低而导致价格调整更有弹性的假说。
---
2.6 鲁棒性检验(第6节)
- 样本大小不同可能影响结果,作者进行详细检验,发现样本大小差异无法解释不对称性差异。
- 考虑负的短期通胀-失业率关系,作者同时分析通胀指标(PPI, CPI, CPI-芝加哥),发现高失业期通胀反而更高,排除了因通胀-失业率倒相关性简单引起结果的可能。
- 排除促销活动和清仓销售数据(使用Syed的V形过滤器和清仓规则),结果不受影响,验证了小幅涨价不对称的稳定性。
- 这些多维度检验强化了论文核心结论的说服力。
---
2.7 结论与展望(第7节)
- 论文总结指出,结合Chen et al. (2008)关于消费者注意力解释小幅价格调节不对称的理论,以及周期性购物行为的实证发现,验证了不对称性随经济周期变化的假说。
- 相较于高失业期,低失业期的不对称性明显增强,揭示出商家价格策略与消费者注意力及经济状态具有内生联系。
- 文章承认研究限制:集中于单一连锁超市和单次经济周期,建议未来研究使用多样数据和更多周期以拓展结果的广泛适用性。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1:平均涨价与跌价频率分布(29类产品)
- 描述:横轴为价格变动幅度(美分),纵轴为价格变动发生频率。红色虚线代表涨价频率,蓝色实线代表跌价频率。
- 解读:
- 可见0-100美分之间,特别是在10、20、30美分等价格点,均出现峰值,显示价格调整集中在特定价格点上。
- 总体来看,小幅涨价发生次数高于小幅降价,证明了价格调整存在明显向上偏移的不对称性。
- 联系文本:
- 数据直接支持消费者“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商家偏好小幅涨价的理论,符合Chen et al. (2008)和本文分析。

---
3.2 图2:1989-1997年美国与芝加哥月度失业率
- 描述:分为两部分,上部为全国失业率,下部为芝加哥失业率。标注三个时间区间:
- 黄色:1990年8月至1991年3月,NBER认定衰退期
- 红色:失业率最高区间(全国和芝加哥略有偏差)
- 绿色:失业率最低区间(两地一致)
- 解读:
- 芝加哥失业水平整体偏高于全国数据。
- 经济衰退期失业率明显上升,但最高失业率时期滞后于衰退期。
- 最低失业期在1996年9月至1997年4月,明显低于其他时期。
- 联系文本:
- 失业率周期波动为文中价格调整不对称性周期变化提供了实证背景指标。

---
3.3 表1:各种失业率期间各产品类别不对称阈值与样本量
- 描述:
- 显示了27个商品类别在最低失业期、NBER衰退期、最高失业率期(芝加哥和全美)四个期间的不对称阈值(单位:美分)和对应样本量。
- 解读:
- 大多数产品在最低失业期的价格不对称阈值明显高于其他时期,个别类别如“Analgesics”、“Canned Tuna”等涨幅显著。
- 样本量差异存在但不大,不足以解释不对称阈值差距。
- 联系文本:
- 表格清晰量化了核心结论:小幅价格调整不对称性与失业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
4. 估值分析
- 本报告不涉及传统金融估值模型如DCF或倍数估值,而是经济学微观实证研究,所用的主要分析框架为价格调整频率和幅度的统计描述和检验。
- “不对称阈值(Asymmetry Threshold)”作为关键测度指标,是定量刻画涨价频次超过跌价频次的幅度边界。
- 统计显著性的检验方法包括Z检验、配对t检验,均在结果中呈现。
---
5. 风险因素评估
- 作者对结果可能存在的外生影响做了详尽考察:
- 样本大小差异的影响
- 通胀-失业率负相关的干扰
- 暂时性价格促销活动(V形促销)对结果的扭曲
- 清仓销售的影响
- 结论均显示上述因素不足以改变核心发现,提升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 研究局限包括单一零售链及单个经济周期,提示谨慎解读外推性。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论文假设消费者时间成本主要由失业率反映,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如技术变革、电商普及等。
- 仅聚焦单一连锁,可能存在区域经济、经营策略等未控变量的影响。
- 失业率滞后问题虽通过两阶段对比缓解,但仍可能导致周期判定存在偏差。
- 不对称阈值定义依赖张力状态统计,较为技术化,实务解释可能稍显抽象。
- 研究较少探讨价格调整对整体通胀动态的宏观影响,扩展空间存在。
---
7. 结论性综合
本研究基于美国大型零售数据,系统检验了小幅价格调整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不对称表现,核心发现为:
- 小幅价格上涨明显多于下降,验证了价格调整不对称性普遍存在。
- 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和注意力随经济周期变化,高失业期消费者更关注价格,导致价格调整不对称性降低。
- 低失业期价格不对称性显著增强,涨价更频繁且幅度更大。
- 研究方法严谨,通过多项鲁棒性检验和排除促销、清仓影响,结论稳固。
- 相关图表(图1、图2)直观展示价格变动频率与失业率周期变化,表1量化证明各产品类别价格调整机制随失业率严重波动。
总的来说,论文对理解价格刚性、消费者注意力以及经济周期互动提供了细致和有力的实证证据,凸显了微观价格调整机制对宏观经济政策和通胀管理的重要启示。
---
文中观点和结论均严格基于原报告内容整理,引用页码为[page::0,1,2,3,4,5,6,11,12,13,15,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