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uring Long-Term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Insurance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中国2016年公共长期护理(LTC)保险的试点政策,实证分析了公共LTC保险对健康老年工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揭示公共保险可减轻未保险风险,尤其对缺乏非正式保险(如与成年子女同住)的家庭效果显著,而非正式保险覆盖较强家庭影响不大。此外,公共保险促进了预期的正规护理使用,但未替代非正式护理。研究体现了在非正式保险主导的背景下公共LTC保险的有限但日益重要的风险分担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政策设计提供了实证依据和启示 [page::0][page::2][page::3][page::16][page::27]。

速读内容

  • 研究背景与问题定位 [page::1][page::2]:

- 发展中国家长期护理风险高且公共保险覆盖率低,非正式保险(主要为家庭互助)占主导。
- 通过中国公共LTC保险2016年试点改革,考察公共保险对健康老年工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及与非正式保险的交互作用。
  • 数据与方法 [page::9][page::12][page::13]:

- 使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
- 采用分阶段差异中差异(DiD)设计,基于不同城市及保险资格的政策实施时间差异识别因果效应。
  • 公共LTC保险显著减少劳动力供给 [page::14][page::15]:

- 保险覆盖者劳动参与率下降9.2个百分点,年度工作周减少3.4周,均高度显著。
- 事件研究支持平行趋势假设,显示政策实施后群体间劳动力趋势开始显著分化。
  • 公共保险影响受非正式保险覆盖程度调节 [page::16][page::17][page::18]:

- 以同住成年子女作为非正式保险覆盖主要指标,非同住者受保险影响显著,劳动参与率下降8个百分点,年度工作周减少3.8周。
- 多子女及有更多儿子的家庭影响较小甚至不显著。
- 表2 公共LTC保险效果分不同同住状态统计:
| Coresidence | Engagement | Weeks | Non-Coresidence | Engagement | Weeks |
|----------------|------------|-----------|-----------------|------------|-----------|
| LTC insurance | -0.050 | -1.272 | | -0.079 | -3.783 |
| (Std. Error) | (0.047) | (2.174) | | (0.036) | (1.710) |
| Observations | 3,338 | 3,338 | | 3,894 | 3,894 |
| R-squared | 0.025 | 0.031 | | 0.029 | 0.043 |
| Dep. Mean | 0.699 | 23.982 | | 0.680 | 21.722 |
- 表3 基于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的异质性分析显示,子女较少和女儿偏多的群体受到更大影响。
  • 预期正规护理使用增加,非正式护理未见替代效应 [page::18][page::19][page::20]:

- 公共保险使预期正规护理使用上升3.1个百分点,在非同住群体增加7.7个百分点,核心同住群体无显著变化。
- 对非正式护理使用和同住率无显著影响,表明公共保险未替代非正式保险。
- 表4 预期护理使用影响:
| | Formal Care | | | Informal Care | | |
|---------------|-------------|--------|--------|--------------|--------|--------|
| | Overall | Cores. | Non-Cores. | Overall | Cores. | Non-Cores. |
| LTC insurance | 0.031 | -0.008 | 0.077* | 0.021 | -0.003 | 0.010 |
| (Std. Error) | (0.012) | (0.017)| (0.022) | (0.032) | (0.051)| (0.050)|
  • 多重稳健性检查支持主要结论 [page::20][page::21][page::22][page::23][page::24][page::25]:

- 采用Sun和Abraham提出的异质处理效应修正估计器,结果显示劳动力参与率减少12.3个百分点,工作周减少4.3周。
- 应用三重差分设计和控制组特定时间趋势,依然呈现类似影响。
- 伪造年份和伪造保险覆盖的假设检验均未发现显著影响,排除了其他潜在干扰。
- 限制样本为唯一UEBMI资格者,排除资格变动者及固定同住状态样本,结论一致。
  • 理论框架与政策启示 [page::7][page::8][page::27]:

- 构建包含劳动供给和LTC风险的消费优化模型,揭示公共保险通过降低未来风险边际效用,降低当前劳动供给的机制。
- 公共保险对家庭的风险缓释效果,依赖于非正式保险的成本和效率,二者具备替代与互补作用。
- 尽管对非正式保险覆盖家庭影响有限,但面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流动和生育率降低,公共保险在未来发展中国家风险保护体系占据重要地位。
  • 无量化因子构建或策略回测内容涉及。

深度阅读

财经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报告标题: 《Insuring Long-Term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Insurance》
作者: Jiayi Wen, Xiaoqing Yu
发布日期: 2024年8月
发布机构: 未直接说明,推测为学术研究机构或经济研究机构
主题: 发展中国家长期护理(LTC)保险,特别聚焦于中国公共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行及其与非正规保险的互动影响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本报告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公共长期护理(LTC)保险的效果,特别是在非正规家庭照护为主的环境下,公共保险能否有效降低未保险的长期护理风险。通过利用中国于2016年左右开展的LTC保险试点政策,作者考察了公共LTC保险对健康工人劳动力供应的影响,这反映了个体对未来护理风险的自我保险行为。报告发现,获得公共长期护理保险的工人劳动参与率及工作周数显著下降,表明公共保险缓解了自我保险负担。然而,这些影响对非正规保险覆盖强的个体并不显著。报告重点强调了公共LTC保险在现阶段公共保险基础较弱的环境下提供有限但逐渐增加的重要补充风险分担功能。[page::0]

---

二、章节逐步深度解读



1. 引言部分


  • 关键论点:

长期护理带来的风险全球增长,尤其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风险压力加大。发达国家公共支出较高,占GDP 1.5-2.1%;而发展中国家公共保险较少,如中国仅0.02-0.04% GDP。发展中国家普遍依靠非正规家庭照护,即家庭成员间的风险共担。公共LTC保险设计面临是否能在已有非正规保险基础上提供额外风险保护的问题。
  • 研究切入点:

通过中国LTC保险试点政策的自然实验,分析公共保险对健康老年工人劳动力供应的影响,进而推断公共保险对其“预期”护理风险的缓解作用。此举创新点在于关注保险实施前的自我保险行为(如劳动供给),而非只聚焦风险发生后的结果(如医疗支出)。
  • 研究方法论的创新:

相较以往以储蓄作为自我保险指标的文献,作者使用劳动供给指标,减少测量误差问题,且结构清晰,数据可得性高。劳动供给作为冲击缓冲的重要渠道,间接反映了个体的自我保险强度。[page::1]

2. 机构背景及理论框架


  • 中国公共LTC保险试点演进(图1):

2012年青岛启动,2016年全国15个城市试点,2021年扩大至49城市,覆盖1.34亿人。公共LTC保险通常依附于公共医疗保险,如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UEBMI),实施基于服务的赔付模式,赔付率0-30%不等。[page::5]
  • 非正规保险的现状与挑战:

商业LTC保险缺失,养老护理多依赖家庭照护,约50%老年人与子女同住。非正规护理成本因子:年轻劳动力流动性增大导致空巢老人激增(约占老年人口45%);工资提高增加了照护机会成本;生育率下降减少潜在照护者。上述趋势正削弱非正规保险的覆盖能力,为公共保险提供发展契机。[page::6]
  • 理论框架概述:

基于两期消费选择模型,将劳动供给纳入第一期决策以对冲第二期潜在高昂的LTC支出。通过优化效用函数推导劳动供给条件,分析个体在面临未来护理风险时如何调整劳动力供给。此外,依据CES技术函数模型分析正式护理(公共保险支持)和非正式护理(家庭照护)之间的替代性。公式揭示公共保险使得正式护理的“价格”下降,降低整体护理服务平均价格,从而减少自付护理成本,带来风险缓释效应。理论暗示:当非正规护理成本低或效率高时,公共保险的边际影响相对较小。[page::7][page::8][page::9]

3. 数据与方法


  • 数据基础:

中国健康与退休长寿调查(CHARLS)2011-2018数据,涵盖约7200名45岁以上个体,代表全国24个试点城市。涵盖变量包括劳动供给(劳动力参与、年度工作周数)、公共LTC保险覆盖情况、家庭结构(子女数量、同住情况)等。[page::9][page::10]
  • 描述性统计(表1):

劳动参与率69%,平均年工作22.8周。8.1%受公共LTC保险覆盖,约46%老人与子女核心同居,平均子女2.17,男性比例约37%。医疗养老金覆盖较低(30%)。城市层面控制包括医院床位数、老龄依赖比、GDP等。[page::10]
  • 经济计量策略:

采用分阶段差异中的差异(staggered DiD)方法,利用不同城市间LTC保险推出时间差异和个体医疗保险类型差异进行识别。处理组是公共医疗保险(UEBMI等)中符合LTC资格者,对照组为同城市内不具备该条件者。在控制个体及城市时间变量固定效应下,估计公共LTC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因果效应。并辅以事件研究验证平行趋势假设。[page::12][page::13][page::14]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中国LTC保险试点时间线


  • 展示2012年至2020年间各试点城市的LTC保险推行顺序,体现政策的逐渐铺展趋势。

- 说明中国在试点城市逐步推开公共LTC保险的策略,背景为政策扩散的自然实验基础。
  • 支持文本中关于政策渐进式推行和样本选择依据的论述。[page::5]



表1:主要变量描述统计


  • 反映样本整体特征,如劳动力参与率、保险覆盖、家庭组合等。

- 观察到劳动供给变量均值及幅度为理解政策效果基准水平提供参考。
  • 多项关键控制变量覆盖个体健康状况、经济水平及城市资源,为因果识别提供基础。[page::10]


图2:劳动供给与正式、非正式保险覆盖


  • 四张子图对比了劳动参与和工作周数在有无公共LTC保险及非正式保险覆盖多样指标(核心同居、子女人数、性别比例)下的平均水平及置信区间。

- 结果显示,在无公共LTC保险者中,非正规保险覆盖差异对劳动供给影响较小;而在公共LTC保险覆盖者中,非正规保险覆盖不足的人群劳动供给明显更低,提示公共保险补贴对弱非正规保险群体的影响更大。
  • 图形支持了政策对非正规保险背景不同群体的异质性影响假说。[page::11]



图3:事件研究估计的劳动供给趋势差异


  • 左图为劳动参与率差异趋势,右图为年度工作周数差异趋势,均以政策实施前一年为基准。

- 事件发生前,处理组与对照组趋势平行,事件后处理组劳动力供给显著下降,非处理组无明显变动。
  • 支持DiD的关键平行趋势假设,强化了因果推断的可信度。[page::15]



表2:按与子女同居与否划分的LTC保险效果


  • 对非同居老年人,公共LTC保险减少劳动参与8个百分点,减少年度工作周3.8周,均显著;同居者减少幅度较小且不显著。

- 体现非正规保险充足情况下,公共保险边际效益有限;反之弱覆盖家庭受益明显。
  • 结合人口结构变化趋势,警示未来公共保险需求增长问题。[page::16][page::17]


表3:依据子女数量及性别构成的异质性效应


  • 单个子女及多女儿家庭,劳动参与率下降约13个百分点,工作周数减少近6周,均显著。

- 多子女及多儿子家庭变化不显著,体现传统文化中儿子承担主要养老责任的社会约定影响。
  • 加深了非正规保险质与量的分层视角,提供政策设计文化适应性洞见。[page::18]


表4:对预期未来正式与非正式护理使用的影响


  • 公共LTC保险提升预期正式护理使用3.1个百分点,仅非同居者上升显著(7.7个百分点),同居者无显著变化。

- 预期非正式护理未受政策影响,且居住安排亦无变化,体现非正式护理作为首选未被取代。
  • 加强了公共保险减少自我保险负担的解释机制。[page::19]


---

四、估值分析



报告中未明确涉及传统的估值模型或财务指标估值部分,主要侧重社会政策效果评估与因果效应识别,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框架为分阶段差异中差异设计及事件研究,估值方法为政策效应的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经济学意义上的“估值”体现在劳动力供给变化对应的福利效益和风险降低,但无涉及现金流折现或财务倍数估值。[整体报告]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严谨讨论了若干风险因素:
  • 非正规保险覆盖下降风险: 随着出生率下降、劳动力流动性增加及机会成本上升,非正规保险有效覆盖将减弱,增加未来公共保险需求压力。[page::6][page::27]
  • 非正规护理与公共保险替代性风险: 若正式与非正式护理高度可替代,公共保险可能会挤出非正规保险(替代效应),降低政策整体效用。但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替代效应发生,居住结构及预期非正规照护保持稳定。[page::19][page::20]
  • 政策实施异质性风险: 不同城市扩展范围、不同人群保险覆盖存在差异,报告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控制了这些风险,包括对开始时间、受益者异质性测试,对不同医保类型限制分析等,结果稳定。[page::20-25]
  • 劳动市场与养老金政策交叉风险: 可能存在养老金提升导致劳动参与率自行下降的混淆因素,报告控制组别特定趋势后主效应依然显著。[page::22-23]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政策效应大小限制: 虽发现总效应显著,但对非正规保险覆盖较强家庭的影响不显著,限于中国家庭照护结构,公共保险仍为配角。报告强调未来非正规保险覆盖压力上升,公共保险的边际价值或将增长。
  • 潜在内生性问题: 虽然采用DiD和事件研究控制了许多混淆,但受益者资格的内生性可能未完全排除,如不同经济状况人群的工作行为差异,报告通过各种控制变量和稳健性分析部分缓解该问题。[page::13][page::20]
  • 非正规护理质量指标不足: 报告主要以同居是否作为非正规保险代表,虽依据文献合理,但缺少护理质量或频率的更精准数据可能掩盖异质性。
  • 文化因素的影响显著: 以子女性别比例作为养老责任暗示体现文化差异,表明公共保险设计需考虑文化结构,这在国际比较中有重要启示意义。[page::18]
  • 劳动力供给作为风险指标的局限: 报告以劳动参与和工作周数衡量自我保险,虽然简洁有效,仍可能遗漏其他自我保险策略(如储蓄、资产配置)及健康行为变化的复杂互动。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利用中国公共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政策,基于全国代表性CHARLS数据,采用分阶段差异中差异及事件研究策略,实证证明公共LTC保险显著减少了老年健康工人的劳动参与率和年度工作周数,反映了个体预期风险缓解和自我保险负担减轻。

核心发现包括:
  • 公共LTC保险使符合资格的健康老年人劳动参与下降9.2个百分点,工作周减少3.4周,显示显著的风险缓释效应。[page::14][page::15]
  • 非正规保险覆盖水平是影响公共保险效应的关键异质性因素。非与子女同居、子女人数少、女儿多的群体受政策影响最大,劳动供给显著下降;相反同居者和拥有多子多儿的家庭影响不显著,体现了非正规保险对公共保险的替代和掩盖。[page::16-18]
  • 预期未来使用正式护理的概率提升,尤其是非同居者显著增加7.7个百分点,表明政策改变了个体对未来护理方式的预期,强化了自我保险减少的机制证据。[page::19]
  • 公共保险未引起非正规照护方式如同居率或预期非正规护理的明显变化,未显示公共保险挤出非正规保险,这一点对政策设计极为重要。[page::19-20]
  • 多项稳健性检验(包括Sun and Abraham调整、三重差分、组特定线性趋势控制、伪实验等)均支持主结论的稳定性和因果解释力度。[page::20-24]


报告最终强调,尽管现阶段公共LTC保险对已有强非正规保险家庭的风险缓释有限,但人口结构和经济变迁正在迅速削弱非正规保险覆盖能力,预计不久后弱非正规保险家庭将大幅增加,公共LTC保险将成为发展中国家老龄化应对的关键政策工具。政策制定者应在设计时充分考虑非正规保险结构的异质性及文化因素,以提高政策效率和公平性。[page::26-27]

---

总结



本研究报告系统、严谨地利用中国公共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提供丰富实证证据,深化了对发展中国家LTC保险作用、机制及挑战的理解。其在理论建模、实证设计、数据使用及稳健性方面均有突出贡献,为发达国家以外的长期护理政策提供了宝贵借鉴。报告通过细致的劳动供给视角,揭示了公共保险与家庭照护间复杂互动,平衡了风险分摊与政策边际效益,为未来公共保险持续性及普及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

参考标注示例



- 引用报告页码遵循文本结构,示例如下:[page::1], [page::5], [page::16, page::17], [page::20-22],以保证报告结论追溯的准确性。

报告